鍾繇錯薦險些釀成大禍,為什麼曹魏之還是信任和尊重他?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鍾繇錯薦險些釀成大禍,為什麼曹魏之還是信任和尊重他?

鍾繇錯薦險些釀成大禍,為什麼曹魏之還是信任和尊重他?今天為大家帶來相關內容,與大家一起分享。

曹操本人相貌不啥地,但他部下卻有不少才貌雙全的人,比如荀彧、崔琰、鍾繇等。荀彧和崔琰我們之前曾談過,不再多說,本文所要說的主人公是鍾繇。

1、天生貴相

鍾繇,字元常,穎川長社人,三國時期著名的書法家、政治家,自小就相貌不凡,聰慧過人。

關於鍾繇的相貌,有個十分有趣的故事。有一次,年幼的鍾繇隨叔父鍾瑜去洛陽,途中遇到一個相士。相士看到鍾繇的相貌,說:「這個孩子面相富貴,但是將有被水淹的厄運,請小心行走。」叔父鍾瑜起先還不以為意,但走出不到十里路,鍾繇就被突然受驚的坐騎掀到水裡,差點被水淹死。鍾瑜這才相信相士的話,以為鍾繇真是天生的貴人,從此不惜餘力培養鍾繇。

2、功如蕭何

成年後,鍾繇通過舉孝廉任尚書郎、陽陵令,後因病離職。李傕、郭汜作亂長安時,鍾繇接受徵召,擔任廷尉正、黃門侍郎。

曹操取兗州後,希望與朝廷建立聯繫,便派使者去長安。李傕、郭汜等認為,曹操此舉別有用心,打算拒絕曹操的請求,後來在鍾繇的勸諫下,李傕和郭汜才答應與曹操建立聯繫。

與朝廷取得聯繫,看似無關緊要,實則為曹操後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策略奠定了基礎,影響重大。而在此過程中,鍾繇是幫了大忙的。加之荀彧經常向曹操推薦鍾繇,所以,到建安四年曹操準備與袁紹大幹一場時,就推薦鍾繇為侍中,兼領司隸校尉,持節督察關中各路人馬,將後方事務全權委託給他。

這一任命,既是曹操對鍾繇能力的肯定,也是曹操對鍾繇忠誠度的認可。當然,鍾繇也沒有辜負曹操的肯定和信任。到達長安後,便立刻寫信給馬騰和韓遂等人,陳述利弊禍福,並最終說服馬騰和韓遂都送一子到朝廷作為人質,從而穩定了關中地區,為曹操集中力量在官渡與袁紹對峙解去了後顧之憂。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曹操在官渡與袁紹相持時,鍾繇還給曹操送去了兩千匹戰馬。這些戰馬,對曹操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讓曹操實施機動作戰、火燒烏巢等戰術成為可能,對曹操贏得官渡之戰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因此,曹操將鍾繇視如蕭何,在給鍾繇的信中說:「您送來的馬匹正是部隊急需,關右平定,朝廷沒有西顧之憂,都是您的功勞。當年蕭何鎮守關中,糧草充足,以至大軍獲勝,也不過與您的功勞相當。」

3、大義滅親

在負責鎮守關中期間,鍾繇盡己所能做了許多有益的事。比如,鑒於洛陽屢遭戰亂,人口銳減的實際情況,鍾繇招納逃亡之人回到洛陽,設法將關中民眾遷徙到洛陽,如此經過數年經營,洛陽戶口又逐漸得以充實。建安十六年,曹操征討馬超,後勤無憂,便得益於鍾繇充實洛陽人口的舉措。

作為鎮守一方的大員,除了負有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等職責外,自然還負有維護一方安定穩定的職責,因此,鍾繇有時還得率兵去平定叛亂。

建安七年,南匈奴單于在平陽作亂,鍾繇率領各路人馬包圍他們,卻未能攻下。就在雙方相持不下之時,袁尚所任命的河東太守郭援也抵達河東。

這位郭援,乃鍾繇的親外甥,年輕氣盛,爭強好勝,又帶有大量的軍隊,很不好惹。所以,許多將領主張放棄包圍南匈奴單于,暫時撤離。但鍾繇認為此時千萬不能退,理由有二:

其一、眼下,郭援的兵力強盛,關中地方將領必會暗中與其勾結,他們之所以還不敢公開反叛朝廷,是因為顧忌鍾繇的威名。如果鍾繇此時率軍撤離,那麼不僅關中地方將領會反叛,甚至連關中的老百姓也會跟著反叛,到那時,朝廷軍隊就將無處可去,所以,此時決不能向敵人示弱。

其二、鍾繇認為,郭援剛愎自用,爭強好勝,必定會輕視朝廷軍隊,渡過汾河紮營。所以,朝廷的軍隊如果能夠抓住戰機,趁郭援軍還沒到對岸時發動突然擊襲,定可大獲全勝。

後來的事實正如鍾繇所料,郭援到後,果然不聽眾人勸阻,率眾渡汾河。鍾繇於是發兵半渡而擊,將其打敗,郭援也被馬騰部下將領龐德斬殺。

戰後,鍾繇見到郭援的首級,痛哭流涕,龐德趕緊向他謝罪,鍾繇抹去眼淚,說:「郭援雖是我外甥,但他是國賊,你何須謝罪呢?」這充分體現了鍾繇在「大義」面前不徇私,公私分明的品德,也體現了鍾繇對曹魏夠忠誠。

4、錯薦一人

由於鎮守關中功勳卓著,所以建安十八年魏國建立時,曹操任命鍾繇為大理,專門負責刑獄等司法工作,後又陞遷為相國。

然而,正所謂「福兮禍所伏」,就在鍾繇深受曹操器重,個人事業順風順水之時,卻突然遭遇到重大的挫折,甚至差點連命都沒了。而讓鍾繇遭遇如此重大挫折的,則是因為他曾給曹操推薦了一個人。

此人名叫魏諷。

魏諷頗具智謀,能說會道,口才極好,且很有蠱惑力和煽動性。後世有人認為,種種跡象表明,魏諷此人極有可能是劉備或關羽安排在曹操身邊的臥底。但在魏諷尚未露出真面目之前,鍾繇哪裡能知道啊?相反,當時的鍾繇認為魏諷是個人才,於是就把他推薦給曹操了,並任命其為相府西曹掾。

建安二十四年,魏諷趁曹操出兵漢中與劉備對峙、關羽率軍圍困樊城之機,暗中聯絡王粲的兩個兒子、劉廙的弟弟劉偉、張繡的兒子張泉等人,又勾結長樂衛尉陳禕,準備配合劉備關羽,襲擊魏都鄴城。

但在關鍵時刻,陳禕卻心生恐懼,向留守鄴城的世子曹丕告密。曹丕於是果斷展開大清洗,撲滅了這場正在醞釀中大暴亂,遭此牽連而死者有數千人之多。這就是三國歷史上的「魏諷事件」。

5、瑕不掩瑜

魏諷是鍾繇所舉薦的人,魏諷圖謀叛亂,鍾繇自然難辭其咎。但曹操、曹丕父子最終並沒有怎樣為難鍾繇,只是罷免了鍾繇的官職。而且,僅過一年,已成為魏王的曹丕就又任命鍾繇為大理,之後,曹丕稱帝,改任鍾繇為廷尉,封崇高鄉侯。黃初三年,曹丕任命鍾繇為太尉,封平陽鄉侯,與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同為曹魏三公。

黃初七年,魏明帝曹叡即位,遷鍾繇為太傅,封定陵侯,上朝可坐轎,由衛士抬著上殿就坐,地位十分尊崇。太和四年,鍾繇去世,曹叡身穿素服親往弔唁,謚號曰「成」。

鍾繇錯薦魏諷,差點釀成大亂,實為識人不明,為何還能受到曹操、曹丕、曹叡三代人的信任與敬重?

原因其實很簡單,主要並不在於鍾繇天生貴相或對曹魏的功勞有多大,而是在於鍾繇對曹魏夠忠誠——否則,曹操就不會逼死荀彧,曹丕就不會逼死於禁——這份忠誠,在曹操、曹丕和曹叡看來,顯然是無價之寶,是他們眼中的「瑜」,至於鍾繇錯推魏諷,那不過只是美玉上的一點點瑕疵而已,瑕不掩瑜,是可以原諒的。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