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為什麼不成器的諸葛亮被吹得這麼高?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揭秘:為什麼不成器的諸葛亮被吹得這麼高?

什麼「未出茅廬,先知天下三分」?其實第一個提出這說法的是《三國演義》中被為描寫成「忠厚傻瓜」的魯肅,建安五年,魯肅與孫權「合榻對飲」時就已經提出來了。過了六七年之後,才有了「三顧茅廬」,諸葛亮不過是學魯肅的舌罷了。

所謂「舌戰群儒」,好像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一口氣把江東才俊張昭、虞翻、步騭、薛綜、陸績、嚴畯、程德樞全部駁得張口結舌,出盡了風頭。其實歷史上根本沒有這回事,全是《三國演義》瞎編的。

「草船借箭」的故事編得精彩極了,諸葛亮三天前就預知天將大霧,在周瑜面前故意誇下海口,造十萬支箭,到第三天頭上才跟著急上火的魯肅下船,喝著小酒,輕輕鬆鬆就從曹操那兒騙來十萬支箭。其實歷史上「草船借箭」是孫權干的,而且是在赤壁大戰之後,跟諸葛亮八竿子打不著,被羅貫中移花接木,硬安在諸葛亮頭上。

「借東風」又是吹,唐代杜牧詩云:「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好像沒諸葛亮的東風,周瑜連老婆都得搭進去似的。實際歷史上火攻赤壁是計出黃蓋,由周瑜批准,黃蓋執行的。諸葛亮做為客座參謀,連與聞這個計劃都不可能,更別說裝神弄鬼借東風了。

「華容道」又是諸葛亮的妙計,似乎早已預知曹操敗走路線,安排關、張、趙諸英雄半路截殺,「智算華容」,神乎其神,要不是關羽這小子念私情放走曹操,三國歷史早就該重寫了,更玄的是諸葛亮事先就算定關羽要放曹,只是「亮夜觀乾象,操賊未合身亡。留這人情,教雲長做了,亦是美事。」簡直賽過活神仙。實際上歷史上並無此事,曹操敗走華容道根本沒遇見關張趙諸人,純粹瞎編。

「劉備招親」,諸葛亮給趙雲三個錦囊妙計,最後害得東吳「賠了夫人又折兵」。其實不過是孫劉兩家聯姻對抗曹操,根本不存在「賠了夫人又折兵」,所謂「錦囊妙計」全是羅貫中的生花妙筆,編出來的罷了。

「三氣周瑜」,害得周瑜臨死前哀歎「既生瑜,何生亮?」實際上也是無中生有,二人從未如此鬥心眼兒,周瑜也非量小之人,歷史記載周瑜「雅量高致」,人家是自己病死的,跟諸葛亮一點兒關係都沒有。

諸葛亮創八陣圖,險些使東吳主將陸遜喪命,杜甫詩云:「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好像多麼了不起。實際上彝陵戰後,劉備敗逃,陸遜並未追趕,所以不存在被「八陣圖」迷困之事。而且「八陣」也不是諸葛亮首創的,孫臏兵法中就提到過,東漢竇憲也用過。再說八陣圖不過是練兵用的,沒什麼高妙,更不可能陣中陰風四合,飛砂走石,羅貫中簡直把諸葛亮吹成妖道了。

「七擒孟獲」極寫諸葛亮計策之神出鬼沒,而且仁義道德如何了得。實際上這事是真是假在歷史上尚未有定論,西南一帶甚至流傳「孟獲七擒諸葛亮」,就算擒過孟獲,也不過是正規軍剿匪而已,而且也用不著「七擒七縱」,純為小說家言。

「空城計」又是羅的生花妙筆。明明是諸葛亮錯用馬謖,造成街亭之敗,最後竟成就了諸葛亮的妙計,給人印象似乎反倒諸葛亮成功了似的,這個羅貫中楞能把敗仗寫成勝仗。而歷史上諸葛亮從未用過空城計,實際上是在漢中之戰時,趙雲遇曹軍用空城計反敗為勝,另外魏將文聘也曾用空城計騙過孫權。羅貫中又一次把別人的好事安在諸葛亮頭上。

「六出祁山」倒是實有其事,但全是勞民傷財,以失敗告終。蜀國本來弱小,硬要北伐曹魏,而且不聽魏延的子午谷奇兵妙計,楞是笨拙地正面出擊,雞蛋往石頭上碰,除了窮兵黷武,耗盡蜀國資源財力之外,一寸土地都沒有得到。所以歷史學家認為諸葛亮「短於用兵,不會打仗」。

細檢諸葛亮一生,有哪一件真正成功的範例?吹噓的妙計有哪一條是真的?可以說《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形象幾乎全都是羅貫中在向壁虛構,無中生有,移花接木,雲山霧罩。雖然做為小說可以虛構,但虛構得也太過分,有如文革中那些「高大全」的虛假英雄,即使做為文學形象也是失敗的,怪不得魯迅說:「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其實歷史上真正會用兵的大軍事家多得很呢,為什麼羅貫中要編這麼多瞎話,非得把一個不會打仗的諸葛亮吹成中國最高智慧典範呢?

即使不說軍事,只按政治家來說,諸葛亮把蜀國治理得也不怎麼樣,年年打仗,種地全靠婦女,賦稅極重,全壓在老百姓頭上,致使蜀國越來越窮,最後滅亡完蛋。而且事必躬親,累死五丈原,一點兒大國宰相舉重若輕的素質都沒有。嫉賢妒能,剛愎自用,把有獨立見解的魏延打成「腦後有反骨」,哪有一點兒「災相肚裡能撐船」的氣量?歷史上比他能幹的宰相海了去了。

羅貫中為什麼單單吹這麼個不成器的諸葛亮?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因為諸葛亮的愚忠達到了歷史的頂峰。

諸葛亮忠於劉備並不稀奇,關鍵是能夠繼續忠於癡呆傻蛋的劉阿斗,大權在握卻沒把皇位奪過來自己做。而且劉備臨死之前還說過「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諸葛亮要想當皇帝簡直就是順理成章,一帶手的事兒,他居然甘做臣下,毫無非分之心,吹捧的原因全在於此。

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只有一個,那就是周公,當年輔佐未成年的侄子周成王,大權在握卻沒有奪位。而且也跟諸葛亮一樣,傳說他要奪位的流言滿天下,他居然沒有奪,最後歸政於周成王。

所以白居易說:「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向使當年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

也就是說,能做到周公和諸葛亮這樣是極難極難的,歷史上只有這兩位,而且劉阿斗還是個半傻子,諸葛亮居然不篡位,就更難能可貴了。

諸葛亮為什麼愚忠到如此地步?這就是知識分子的迂腐在作怪,儒家那套「君臣綱常」中毒太深,對名節看得太重。為什麼「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為什麼開國皇帝多半不是知識分子?就因為那些草莽英雄或奸雄沒那麼迂腐,看得透。

吹捧諸葛亮,實際上就是統治者為了給臣民樹立一個無限忠於的最高典範,如果只是一般的忠於,競競業業,肝腦塗地,那還不夠,一定要極端,極端到大權獨攬時卻對半傻子皇帝仍能忠心不二。

這就跟文革中一樣,只「三忠於四無限」,唱「萬壽無疆」,把像章別在肉裡還不夠,一定要忠得極端,要達到「理解要執行,不理解也要執行」的愚忠才能算「忠」。

最敬佩諸葛亮,詩云:「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其中關鍵一句就在「兩朝開濟老臣心」。

說了半天,諸葛亮其實屁本事都沒有,不過是個儒學爛熟入骨的愚忠奴才罷了。如果在皇帝時代,還有點兒哄騙百姓鞏固皇權的作用,到了今天,一點兒歌頌的價值都沒有。

也許有人會說,民間對諸葛亮的喜愛無法消除,是的,但這種民間喜愛從哪兒來?還不是從統治者的吹捧來的?歷史告訴我們,所謂民族意識往往是統治者的意識。

我們還可以看出,民間喜愛諸葛亮並非看重他的「忠」,而是集中在「智慧」上,「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說的是智慧。不管那些所謂的「智慧」「計謀」是怎麼虛構移栽的,反正「諸葛亮」三個字已經成了中華智慧的代表符號。只是我們在喜愛的同時,心裡該明白,這個符號是怎麼編出來的。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