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和魯肅在歷史上真的是意見不合嗎?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周瑜和魯肅在歷史上真的是意見不合嗎?

周瑜臨終前給孫權上疏,說「魯肅智略足備,乞以代瑜」,孫權同意,魯肅由此成為東吳統御兵馬的大將。在借給劉備荊州問題上,周瑜和魯肅是有不同意見的,有人據此認為周瑜和魯肅「政見不同」,還有人認為這是東吳戰略思想的變化。事實果真是這樣嗎?下面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魯肅和周瑜在對待劉備問題上的不同態度。

劉表去世,魯肅要求前去弔唁,並提出,如果劉備和荊州人同心,就應該好好安撫他,如果不是,則應該另想辦法。到了荊州以後,聽說荊州已經歸降了曹操,劉備正在慌忙向南逃走,魯肅就到南郡去見了劉備。魯肅勸劉備和孫權聯合,劉備很高興,就派遣諸葛亮出使東吳。魯肅先一步回到了江東向孫權覆命。赤壁之戰獲勝後,曹操勢力退回到了荊州的北部,劉備到京地向孫權借荊州,魯肅勸孫權借給他,以便讓劉備來抵禦曹操。周瑜反對,給孫權上疏說:劉備是一個梟雄,關羽、張飛是虎將,他們不是久居人下之人,不會長期為人所用。現在把土地借給他,讓這三個人聚到一起,就好像蛟龍得到了雲雨,恐怕水池是容納不下他們了。在周瑜看來,應該把劉備留在東吳,多給他美女寶物,讓他安於富貴,再把他和關、張二人分開,這樣才能成就東吳大業。孫權接受了魯肅的主張,將南郡借給了劉備,同時「上表」讓劉備代理荊州牧。

再看看兩人一致的地方。

魯肅投奔孫權,兩人有一番交談,被後世稱之為「榻上對」,大致意思有兩項:一是暫時不可與曹操爭鋒,但曹操因為北方事多,暫時也顧不上江東,應該趁此機會經營好江東,以觀天下形勢;二是當務之急是澆滅黃祖,進伐劉表佔領整個長江以南地區。後來曹操進攻江南,不少人都認為難以抵擋,建議孫權投降曹操。魯肅單獨對孫權說,這些人都是害你的,你不能和這些人一起議論這事。像我魯肅這樣的人投降了,將來還可以當上一個小官,你孫權投降了,曹操會如何安置你?於是魯肅建議孫權應該早定下抗曹大計,並把周瑜接回來。

周瑜回到吳地,孫權馬上召開大型會議,議論對曹的戰與降問題。周瑜認為,曹操雖然名義上是漢朝丞相,實際上是個漢賊,這就把抗曹定性為正義之戰。又說東吳地廣兵精,抵抗曹操是為漢朝除賊。周瑜還列舉了曹操南下作戰的四個不利因素,東吳必定能夠戰勝曹操的四項有利條件,堅定了孫權抗曹的決心。早在剛戰勝袁紹那會兒,曹操曾經要求孫權將兒子送到許都做人質,孫權不想派去,但大臣們猶豫不決。孫權單獨把周瑜帶到自己家裡,當著母親的面商量此事。周瑜說,曹操並沒有那麼強大,您承接著父兄的余烈,再加上自己的神武雄才,是一定可以抵擋曹操的。把人質送過去,就會時時受到曹操的制約,不如不送,靜待其變。如果曹操能應天命而有天下,我們再侍奉他也不晚。假如他不過是一個趁亂圖利的軍閥,他早晚會完蛋。我們奮勇爭奪天下,又為什麼要送人質給他呢?有了周瑜的支持,孫權沒有送人質。孫權的母親說,你以後要像對待兄長一樣對待周瑜。

也就是說,周瑜和魯肅兩人自始至終都是堅定的抗曹派。

還是更早的時候,兩人還都和袁術有過關聯。周瑜帶著兵幫助孫策經營江東,在擊敗劉繇後,孫策說,我這些人馬取吳郡和會稽足夠了,你還是回去鎮守丹楊吧!等周瑜回到丹楊,袁術把周瑜的叔叔周尚的丹楊太守給免了,換上了自己的從弟袁胤,周瑜和叔叔就一起回到了壽春。袁術想讓周瑜為將軍,周瑜觀察袁術,感覺這個人終將一事無成,所以請求任職居巢縣長,想藉著這個任職機會向東去依靠孫權。袁術答應了他的要求。

在周瑜擔任居巢長期間,魯肅家裡有糧,周瑜曾經專門前去拜訪過魯肅,並請求給與糧食資助。魯肅家裡有兩大囤米,每囤都有三千斛,魯肅隨手指著其中一囤說,這囤給你啦!袁術聽說魯肅有樂善好施的好名聲,就任命他出任東城縣長。魯肅見袁術沒有法紀制度,不值得自己和他去建功立業,於是南遷到居巢縣投奔周瑜。

這從中可以看出,兩人對袁術都不看好,時刻都做著離開他的準備。

最後看看魯肅和周瑜的交際。

借糧一事過後,周瑜和魯肅成為了好朋友。為了不做袁術的官,魯肅投奔周瑜。周瑜渡江前去追隨孫策,魯肅跟隨周瑜渡江,定居在曲阿縣。不巧祖母去世了,魯肅就回到東城安葬祖母。魯肅有個好朋友叫劉子揚,他說憑魯肅的才華,一定會在這亂世大顯身手,應該趕緊離開東城,不要滯留。同時還給魯肅推薦了正在巢湖一帶招兵買馬的鄭寶。魯肅回去後,周瑜已經把魯肅的母親接到了吳郡。魯肅把自己想投奔鄭寶的意思給周瑜說了。周瑜說,現如今不僅是君主選擇臣子,臣子也在選擇君主。勸他要選擇一個真正能夠成大業之人,這個人就是孫權。周瑜還說自己正在受到孫權重用,讓他不必過多考慮劉子揚的意見。魯肅聽從了周瑜的意見。周瑜向孫權推薦了魯肅。魯肅見了孫權,孫權接見魯肅並和他談話,於是就有了著名的「榻上對」。在曹操準備進攻東吳時,魯肅是文臣當中明確的抗曹派,他同時建議孫權趕緊召回周瑜。周瑜回來後,力主抗曹。憑周瑜在東吳的地位,他不但堅定了孫權抗曹的決心,還鎮住了一眾投降派,讓整個東吳不再出現降曹的雜音。孫權授予周瑜實際上的抗曹軍事前線的總指揮,魯肅成為贊軍校尉。赤壁之戰勝利後,魯肅先行回到孫權駐地,孫權讓在家的文武大臣一道出來迎接魯肅。孫權給魯肅的是臣子的最高禮遇。

在評論周瑜和魯肅時,很多人往往只看到了兩人對待劉備問題時的不同看法,有的人甚至誇大為「政見不同」,而總是忽略了兩人總體戰略的高度一致性。就周瑜去世前這一段時間來說,魯肅用劉備來幹什麼?抗曹。這和周瑜的戰略思想沒有分歧。後來呂蒙率軍奪長沙,魯肅在益陽拒關羽,明確指責關羽,說當初你家軍敗,是我們接納了你們並借荊州資助你們,所以這場戰爭是你們背信棄義。關羽對此無話可說。說這個話意思是,魯肅用劉備,就是用他來抵禦曹操的,這和孫權的戰略思想不矛盾,和周瑜建議孫權的終極目標也不矛盾。兩個人的差別只是在對待劉備的方法不同。周瑜是要孫權把劉備養起來,然後把劉備和關羽、張飛分開來。周瑜並沒有說要除掉劉備,也沒有說要解除關張二人的兵權,相反,周瑜還明確要帶著兩人一起作戰,只是指揮權歸東吳將領而已。就抵抗曹操、征伐劉璋、佔領整個長江流域,然後立足江東征伐中原,在這些戰略目標上,周瑜和魯肅沒有任何分歧。這就好比一家人要搞基建,所有人意見都已經一致了,有一個外人要來幫工,大家也都同意,只是在用什麼方式讓這個人來幫工問題上有不同的看法,你能據此認為這兩個人政見不同嗎?更何況這兩個人誰說了都不算,說了算的是孫權。是孫權這個人沒有大氣魄,有的多數是權宜之計,是他要借土地給劉備的,因為他沒有大氣魄,在對付曹操方面始終底氣不足,所以才要劉備來幫助抵禦曹操。就周瑜和魯肅來說,就這麼一點點不同看法,能比得上兩人戰略目標的一致嗎?更何況兩人的友誼,周瑜對魯肅的瞭解,有幾人能達到這種程度?有人說周瑜可以推薦呂蒙,可這時候的呂蒙還是吳下阿蒙,軍職只不過是偏將軍,行政職務只不過是代理尋陽縣令,周瑜怎麼可能推薦?孫權時期的東吳都督要的是文武雙全,呂蒙儘管有一個「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的成語說到他,但毫無疑問,四任都督,文治方面,呂蒙最弱。所以,不要把此後呂蒙的表現用在這個時候來說事,一個人的成長是需要時間和經歷的。

還有,周瑜之後魯肅掌軍,孫權為什麼沒有繼續去征討劉璋呢?這應該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從孫權這方面來說,他是想奪取西川,部隊都集結了,但劉備不配合還橫加阻攔,又因為孫權沒有這個氣魄,所以此時不了了之;從魯肅方面來說,他恐怕知道自己沒有周瑜攻城掠地的才能,尤其是孫權覺得這方面他肯定比不上周瑜,這恐怕也是導致孫權取蜀無果而終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劉備東去京地見孫權,要求借荊州,魯肅認為可行。周瑜不在京,而是在江陵前線,他上書給孫權認為此事不可。兩人沒有見面,也不可能有爭執,怎麼就會到了「政見不同」的地步了?中國有句老話叫做「過猶不及」,用在周瑜和魯肅身上也是如此。事情可能有點影兒,但說過了就是離開了事實,我們更應該看到的是,這時候的孫權、周瑜和魯肅,他們對天下和東吳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