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蜀漢大將張嶷在歷史上為什麼不出名?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揭秘:蜀漢大將張嶷在歷史上為什麼不出名?

三國網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張嶷的故事,今天為大家帶來相關內容,與大家一起分享。

張嶷[ni] ,字伯岐,祖籍巴西郡南充國縣(今屬四川南部縣),生年不詳,三國時期蜀漢著著名將領領,為人豁達豪爽,最初為南充國縣功曹。

劉備攻打蜀郡的時候,有山賊趁機搶掠縣衙,張嶷挺身而出,保護了南充國縣令及其夫人,因此聲名大振。

諸葛亮最初準備北伐的時候,張嶷平定了廣漢叛亂,穩固了蜀國的內部,因功升任牙門將。

不久,張嶷又多次追隨馬忠在南中等地平定叛亂,因功升任越巂[xī](治所在邛都縣,今屬四川西昌東南)太守,在此地任職長達十五年,期間平定多起叛亂,修築大量城郭,打通了越巂通往成都的道路,贏得百姓的交口稱讚。

張嶷在越巂任期已滿,被徵召入朝,拜為蕩寇將軍,冊封為關內侯。

《三國誌》記載:張嶷「在郡十五年,邦域安穆。屢乞求還,乃征詣成都。夷民戀慕,扶轂[gǔ]泣涕。」

張嶷在任期間,越巂安定祥和,百姓安居樂業。

他離任的時候,百姓扶著他的車子哭泣,不忍讓他離開,足可見張嶷在越巂任職地方官的時候,深為當地百姓的愛戴。

受《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的影響,提到蜀漢,人們自然而然想起幾近妖人諸葛亮,還有劉關張趙馬黃等叱吒風雲的著名將領,卻忽視了正史中絲毫不亞於這些名流的張嶷。

《三國誌》作者陳壽對張嶷的評價是:「識斷明果」意思是遇事聰慧果斷,有見識,善決斷。

大多人認為,諸葛亮去世後,蜀漢就沒有可用之才了,事實並非如此。

費禕任職大將軍的時候,待人和氣,缺乏戒備之心,對曹魏方面投誠的將領過於信任。

張嶷對此充滿憂慮,於是寫信給費禕勸諫道:「將軍位高權重,應當多以前事為鑒,保持應有的警惕之心。」

費禕把張嶷的話當成了耳旁風,不久遇害身亡。

蜀漢延熙十六年(253年)正月初一,魏國降將郭脩刺殺掉費禕。

張嶷驚人的預測能力令人歎為觀止,可惜的是,蜀漢很多大臣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諸葛恪是吳國權臣諸葛瑾之子,蜀漢丞相諸葛亮的侄子,自幼號稱神童,頗為吳主孫權賞識。

孫權臨終時,以諸葛恪為托孤重臣,孫亮即位後,諸葛恪掌控了軍國大權。

蜀漢延熙十六年(東吳建興二年,公元253年),魏國趁吳國國喪之機,發兵征討吳國。

諸葛恪不顧眾人的反對,催征二十萬兵馬,貿然出擊曹魏大軍。

張嶷得知消息,寫信給諸葛恪的堂弟——蜀漢侍中諸葛瞻(諸葛亮之子)說:「吳國君主孫權剛剛病逝,繼位的孫亮年幼,太傅諸葛恪接受囑托,輔佐幼主不容易啊!

當年周公輔佐成王,他既是國君的近親,又很有能力,然而他執政的時候,還是沒有躲過管叔、蔡叔的流言蜚語,他們誣陷周公想要篡位。

霍光臨危受命輔佐漢昭帝,燕王劉旦等人趁機謀反。如今吳主臨終之時,倉促托付太傅,這非常令人憂慮。」

張嶷認為,諸葛恪離開年幼的孫亮,親率大軍出擊魏軍,非常容易出現不測,於是請諸葛瞻寫信勸說諸葛恪,撤回大軍,轉而發展農業,養精蓄銳。

諸葛恪不聽,執意征討魏國,結果在新城慘敗。諸葛恪失敗後,非常忌諱大臣議論此事,引發小皇帝孫亮和宗室孫峻等人的不滿。

孫峻發動政變,誅殺掉諸葛恪,並夷滅其家族。如果費禕、諸葛恪這些人能夠接受張嶷的勸諫,說不定三國歷史會是另一番景象。

蜀漢後主延熙十七年(公元254年),張嶷帶病徵討魏國大將徐質,臨別前向後主劉禪上表稱:「臣承蒙陛下看重,屢受皇恩,如今重病在身,時常憂慮自己,此生不能報答陛下。

如今有了上戰場為國征戰的機會,若能奪取涼州,臣願意在那裡擔任鎮守邊陲的大將,倘若無法取勝,臣願意一死報答陛下!」後主劉禪看過之後,不覺潸然淚下。

兩軍交戰時,張嶷迎戰魏將徐質,因雙拳難敵四手,戰死沙場,越巂百姓聞訊無不傷心落淚,於是在當地建造廟宇,燒香祭祀張嶷。

朝廷冊封張嶷長子張瑛為西鄉侯,以其次子張護雄承襲其關內侯的爵位。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