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計三國誌的記載為什麼沒有寫進去 司馬氏當權下陳壽又不是傻的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空城計三國誌的記載為什麼沒有寫進去 司馬氏當權下陳壽又不是傻的

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準備了:空城計的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摘要:司馬懿是三國時期一位智高謀深的才俊,唯獨在陽平關受到諸葛亮「空城計」的疑惑,聰明反被聰明誤,貽笑千古。試設身處地為陳壽著想,在司馬氏當權的西晉,寫這樣一件事,不是找死嗎?

引言

「諸葛亮空城退仲達」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布,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根據裴松之《三國誌》記載:「195年,呂布和陳宮率一萬多人從山東金鄉出發,前來攻打曹操,當時曹操「兵皆取麥」,城中留守兵力不足千人,曹操便讓隨軍女眷到城牆上去站崗,留守軍隊「悉兵拒之」。呂布見敵兵不多,惟恐曹操設有埋伏,便向後退了十餘里。第二天再來攻打時,曹操果然在「林木幽深」的南堤設下了埋伏,並打了一場漂亮的伏擊戰。」據此認為《三國演義》中「空城計」就是由此生發而來。只不過是出於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而張冠李戴,挪移到了諸葛亮的頭上。

一、 「空城計」於史有載

其實,查三國以來的史料和《三國誌》裴松之有關資料,並參證《三國誌》《晉書》中相關人物傳記,「空城計」確實是發生在諸葛亮軍事生涯中的一樁真實的歷史事件。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把「空城計」寫入史書的,是西晉初期的王隱。他在《蜀紀》中寫道:「條亮五事隱沒不聞於世者」

郭沖「條亮五事隱沒不聞於世者」的第三件事說的就是「空城計」:「亮惟留萬人守城。晉宣帝率二十萬眾拒亮......亮意氣自若,敕軍中皆臥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開四城門,掃地卻灑。亮謂參佐拊手大笑曰:「司馬懿必謂吾怯,將有強伏,遁山走矣。」候邏還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為恨。」

據《晉書·王隱傳》記載,王隱的父親王銓,曾出任過西晉參軍;在元帝太興初年,被召「為著作郎,令撰《晉史》。王隱奉詔撰史,受家庭及時代因素影響,他對這段歷史頗為諳熟。裴松之在為《三國誌》作注時,對所用史料據實采錄。《宋史·裴松之傳》記載,在陳壽完成《三國誌》約130年後,時任南宋裴松之奉宋文帝之命,為《三國誌》作注,深得宋文帝的欣賞,被贊為「此為不朽矣」。裴松之在《諸葛亮傳》注中就使用上文的這些文字,表現出王隱《蜀紀》的尊重。基於以上兩個方面,「空城計」是於史有載,且出於信史。

二、 裴松之的質疑

裴松之在引用了王隱《蜀紀》「條亮五事隱沒不聞於世者」後,並對王隱所記載內容提出了質疑。裴松之說:「亮初屯陽平,宣帝尚為荊州都督,至曹真死後,始與亮於關中相抗禦耳。就如沖言,宣帝既舉二十萬眾,已知亮兵少力弱,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設防持重,何至便走乎?」

裴松之的這一小段評論,看似乎頗有道理,實則明顯漏洞。一是,裴松之對司馬懿舉兵伐蜀時間理解有誤。諸葛亮初屯陽平的時間是在公元227年。《三國誌·曹真傳》就有太和四年魏舉兵伐蜀的記載:「(曹)真以八月發長安,從子午道南入。」這次出兵始末在《三國誌·後主傳》中也有記載:「八年秋,魏使司馬懿由西城,張郃由子午谷,曹真由斜谷,欲攻漢中。」這兩處記載,顯然是同一時間的同一件事:即230年,曹真和司馬懿分頭出發,共攻漢中。以此而論,怎麼能說「至曹真死後」,司馬懿「始與亮於關中相抗禦」呢?而且就是在這次魏軍出兵蜀國的過程中,司馬懿和諸葛亮在陽平相遇了。只不過是因為司馬懿中了諸葛亮的「空城計」,而沒有交兵罷。

二是裴松之對司馬懿輕易退兵的質疑失之孤立片面。「宣帝即舉二十萬眾,已知亮兵少力弱,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設防持重,何至便走乎?」這一問的確擊中了要害!試想:司馬懿也是三國時期少有的智謀之士,在這兒為什麼會犯這麼簡單的錯誤?須知,《三國誌》多處寫到曹真、司馬懿寇蜀時,因雨被朝廷詔回的事兒,如上文所引《曹真傳》便是其中之一。

我們不妨大膽推斷,即使諸葛亮不用「空城計」,司馬懿也可能會因為朝廷降詔而被召回。那麼,司馬懿這次回軍,到底是因為中了諸葛亮的「空城計」,還是因為受詔還軍?抑或是兼而有之?事情可能是這樣的:在司馬懿接到班師詔書時,大軍已經接近了陽平。並且得到偵查兵的報告,說諸葛亮在城中兵少力弱,於是,司馬懿就想趁便取事,以期輕而易舉地拿下陽平。可是,當他兵臨城下時,卻親眼目睹了諸葛亮的種種異常表現,不覺又起疑心,一向以謹慎著稱的司馬懿惟恐中了諸葛亮預設的誘敵深入計,就沒敢貿然進城,而是在疑竇重重中悄然退了軍。誠如裴松之所說,此時的司馬懿完全可以「設防持重」「圍它三天」但這樣無疑就會背上「抗旨不尊」的罪名。司馬懿在別無選擇之時只好退兵!

三、 《三國誌》未寫「空城計」的原因

據《華陽國志》記載,陳壽少年時在蜀漢時出仕,當時宦官黃皓專權,許多朝臣爭相諂媚依附於他,唯獨陳壽不肯趨炎附勢,所以屢遭貶黜。在為父居喪期間,又因受到陷害而被貶責。公元263年,蜀漢被曹魏所滅,蜀主劉禪降魏。因此陳壽一直被閒置在家。兩年後,司馬炎篡魏立晉。司空張華欣賞他的文才,舉薦他為孝廉,當了著作郎,出補陽平侯。

陳壽將諸葛亮的著作「刪除重複,隨類相從」,於公元274年在陽平侯任上完成了《諸葛亮集》二十四篇,奏於朝廷。基於對諸葛亮一生事跡的瞭解和研究,他還寫了一篇表,對諸葛亮作了相對客觀公允的評價,既肯定他是三國時代的「逸群之才,英霸之器」,也指出「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的不足,直言諸葛亮「理民之干,優於將略」。推而知之,陳壽對諸葛亮的一生行跡應該是比較瞭解的。

既然郭沖知道諸葛亮包括空城計在內的的五件事,想來陳壽也必定知道,那麼,他在撰寫《三國誌》時,為什麼對「空城計」一事隻字未提?須知,司馬懿也是三國時期一位智高謀深的才俊,唯獨在陽平關受到諸葛亮「空城計」的疑惑,聰明反被聰明誤,貽笑千古。試設身處地為陳壽著想,在司馬氏當權的西晉環境中寫這樣一件事,不是找死嗎?

參考文獻:

《三國演義》

《三國誌》

《後漢書》

《資治通鑒》

《晉書》

《品三國》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