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真的是仁德之人嗎?公孫瓚是如何評價他的?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劉備真的是仁德之人嗎?公孫瓚是如何評價他的?

在三國史上,劉備一直都是以一種「忠厚」的形象示人,始終堅持以德服人的行為準則,故而受到了海內外名士的尊敬;劉備更是一個做事講仁義且有大智慧之人,很多人都對他的品行推崇備至,就連諸葛亮這樣的大才都甘願為他所用。劉備之所以能成就霸業,和他身邊匯聚的一批能人賢才的扶持密不可分,劉備待這些人忠厚仁義,和善有禮,可以和關羽、張飛稱兄道弟,可以將基業、性命托付給諸葛亮,種種表現無不彰顯他為人赤誠。尤其是和曹操一對比,很多人都覺得他簡直就是道德的模範。尤其是一些演義著重的刻畫了他的正面形象,讓後世對其仁德的品行深信不疑。但事實真如此嗎?

也許我們從一個人的身上可以找到答案。這個人就是公孫瓚。他出身貴族,但母親地位比較低微,致使他在家族也並不得重視,好在他自己爭氣,又得當時涿郡太守的欣賞,逐步坐上了中郎將。因為善戰,揚名天下。後來更是發展成為了一方諸侯。劉備與公孫瓚的關係並不普通,當初在盧植那裡求學的時候二人就曾經是同窗好友,再加上公孫瓚的年紀比劉備稍大一些,所以劉備更將其視為兄長,兩人關係一直都比較親厚,所以在劉備因為戰敗逃亡之時,公孫瓚顧念情誼,給他提供了容身的地方,在公孫瓚的幫助下,劉備迅速陞遷,成為了一方太守,也因此有機會打響自己的名聲。從之前的狼狽逃竄,到成為有頭有臉的大人物,公孫瓚的恩情不可謂不深。可以說,劉備得以在漢末嶄露頭角,公孫瓚的功勞堪稱第一。

那麼,一向以仁義著稱的劉玄德,是怎麼報答自己的好朋友公孫瓚的呢?既然是仁德之君,仁義的君子,所謂「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劉備理應為公孫瓚的事業努力用心才是。可事實上,劉備的所作所為,絕對稱不上仁義。我們都知道劉備手下有一員猛將趙雲,忠誠有膽魄,曾冒死救過劉禪。而趙雲就是他從公孫瓚手裡挖走的。當時趙雲剛到在公孫瓚這裡,還沒有得到重用,劉備便趁機向其展示自己的抱負,借此招攬,但要知道當時的公孫瓚正處在和袁紹的相爭之中,此時從他手裡挖武將,這不是斷人後路嘛。

如果說他挖人是因為當時趙雲確實和公孫瓚關係一般,趙雲也有意跟隨,那他後期對公孫瓚的背叛,則充分說明了他並沒有表現出來的那般賢德。公孫瓚和陶謙聯盟,曹操以為父報仇為名再度攻打徐州,於是公孫瓚就派劉備協助,沒想到劉備得到對方人馬後突然轉投了陶謙,劉備就拋棄了公孫瓚,投靠了陶謙。雖然說陶謙此時與公孫瓚時盟友,但劉備未得公孫瓚的授意,私自改換門庭,這再怎麼看也不是君子所為吧。

更可氣的是,當他敗於曹操後,居然投靠了袁紹,而他的老同學正是因為和袁紹作戰失敗而自殺的,不只袁紹,還依附過劉表等多個諸侯,他這來回搖擺、到處示好、不顧舊情的樣子,實在是不符他仁義的名聲啊!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