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為什麼爭儲失敗?他有爭儲的意願嗎?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曹植為什麼爭儲失敗?他有爭儲的意願嗎?

曹植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三國網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三國時期的曹植與曹丕是曹操的兩個兒子,也都是很優秀的兒子,相比之下,其實曹操心裡應該更喜歡的是曹植,曹植文采斐然,而且恣意瀟灑的樣子很得曹操的欣賞。但是我們知道,最終曹植還是敗給了哥哥曹丕,曹操將王位傳給了作品而不是曹植。為什麼曹植會失敗?究竟是他爭不過曹丕,還是本身就沒有相爭的意思?

曹植廣為流傳的「七步詩」的故事,尤其「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詩句大家耳熟能詳。文學成就斐然、史稱「建安之傑」的曹植,怎樣從一個「閒居非吾志,甘心赴國憂」的狂放豪邁之鬥士,淪落為「饑者易食,寒者易衣」的搖尾乞憐之狗奴?這還得從他與同母之兄曹丕奪嗣之爭說起。『

曹植自幼文思非凡,才氣超人,但大凡文人墨客狂傲自負的特質在其身上更是彰顯得有過之而無不及,樂府詩《白馬篇》——「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並遊俠兒」中的「幽並遊俠兒」其實就是在吹噓自己,描寫的遊俠少年剽悍勇猛,既有軍國之才,又具濟世之志,更有為國捐軀的豪邁之氣。

曹植聰明有才氣,但處在一個尷尬的位置上,雖得父親曹操的喜愛與賞識,但他是幼子,上有兄長曹丕。自古廢長立幼,取亂之道。賈栩提醒曹操的時候,只說了兩個人的名字,袁紹與劉表。從曹植內心來講是痛苦的,又加之曹操殺掉他的愛妻,讓他一蹶不振。

曹植應該是有意識的爭儲。在爭儲中犯錯誤不代表他無意儲位。事實上丕植兄弟爭儲的餘波一直延續到了明帝一朝,曹植在明帝時期還有一定的政治影響力,諸葛亮一伐曹魏,明帝巡幸關中,洛陽謠傳明帝已死,卞太后和大臣都主張立曹植為帝。

且曹植本傳記載很清楚【植既以才見異,而丁儀、丁廙、楊脩等為之羽翼。太祖狐疑,幾為太子者數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彫勵,飲酒不節。文帝御之以術,矯情自飾,宮人左右,並為之說,故遂定為嗣。】直接導致曹植失寵事件的誘因就是司馬門事件。

做不做皇帝不是曹丕曹植說的算的,主要還是看曹操。晚年的曹操為什麼只做到魏王而沒有稱帝。我個人認為曹操是有自己的算盤的。一:他早年立志是像周公一樣的人,並多次表達了自己的志向。二:曹操並不是董卓,袁紹等鼠目之輩,他深知如若他稱帝,後代會怎麼撰寫他,當然縱使這樣也免不了如此。三:推翻一個時代不是一朝一夕得事,所以他把這個事情交給了他的兒子們。

接著我們再來看看他的三個兒子,大兒子曹丕,二兒子曹植,三兒子曹彰(在世的)。其中三兒子雖驍勇善戰,但有勇無謀,所以沒有在考慮在內。起先,曹操是看好曹植的,認為他更像自己,但還是猶豫不決。之後有意問賈詡,賈詡並沒有明著回答他,而是舉出了袁紹,劉表的例子。此時曹軍大營的站隊也很均衡。曹操考慮到自己死後怕曹植控制不住局面,所以立長子為王子,讓曹植遠離朝政。一方面保護曹植,一方面穩住局勢。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