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網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東漢董卓,今天為大家帶來相關內容,與大家一起分享。
所謂成王敗寇是不變的真理,在御用史官的筆下,成功者風光無限,而失敗者則滿盤皆輸,只能淪為卑下之人。董卓若是篡位成功,我相信史書會這麼記載:太祖諱卓,字仲穎。生於臨洮穎川。少好結豪強,嘗宰牛以餉眾羌。羌人深感其義,遣牛馬千餘以資太祖……
董卓,字仲穎。祖籍涼州隴西郡臨洮縣,生於豫州穎川,即河南省禹州市,當地文風頗盛,其父董君雅任穎川郡下屬綸氏縣的縣尉。也算是官宦之家,不愁吃穿,所以才能人高馬大,孔武有力且有一定文化修養。後來董君雅辭官回祖籍,少年董卓亦隨行。
《三國誌》記載:董卓臂力過人,身背兩弓,騎馬奔馳之際,尚能左右開弓。又言董卓好遊俠,於羌民中頗有威名。《三國誌》裡少年「好遊俠」的人很多,比如曹操、劉備,袁術、陶謙、王匡等,古代稱豪爽好交遊、輕生重義、勇於排難解紛的人稱為遊俠,所以年輕時的董卓應該算得上是一個慷慨豪爽之人。《三國誌》就記載過董卓殺牛待客之事:少好俠,嘗游羌中,盡與諸豪帥相結。後歸耕於野,而豪帥有來從之者,卓與俱還,殺耕牛與相宴樂。諸豪帥感其意,歸相斂,得雜畜千餘頭以贈卓。
正因如此 ,當時涼州郡太守和州刺史非常欣賞他,很快就被家鄉隴西郡的太守徵召,作了一個抓盜賊的掾吏。三五年後資歷足夠,被涼州刺史聘用,率領士兵和羌人作戰,董卓雖然和羌人交好,但並沒影響和羌人作戰的工作。很快董卓就因「斬獲千人」的戰功,獲得了護羌校尉段熲的賞識。經段熲搭橋,漢桓帝末期,「董卓以六郡良家子為羽林郎。」這是董卓一生中的重大轉折,因為羽林郎屬於皇家衛士,編製在中央。和公務員進入了中央共青團一樣,屬於陞官的快車道。
董卓升羽林郎後,開始正式進入了事業發展的上升期。很快薦為軍司馬,回到涼州參加對羌族的戰爭。然後拜郎中,賜縑九千匹,此後「數討羌胡,前後百餘戰」,遷升為廣武令、郡守北部都尉、西域戌已校尉,并州刺史、河東太守。有能力,有戰績,有關係,董卓成為一顆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
公元179年,老領導段熲去世,死因狠不光彩,與宦官王甫勾結,枉法陷害入獄,後在監獄畏罪自殺身亡,雖然沒用牽連董卓,但他失去了靠山。如果沒用別的機遇,董卓這輩子基本上也就是在并州太守這個崗位上到頭了
公元184年,機遇來了。黃巾軍起義爆發。中央軍力量不足,只能權力下放,由地方武裝平叛。董卓被任命為東中郎將,去剿滅黃巾軍。第一戰,是打黃巾軍精銳部隊張角部。順便說下,之前和張角對壘的是劉備和公孫瓚的老師大儒盧植,因不給宦官監軍行賄,直接從帥位上被雙規入獄。盧植的接替者董卓在兩個月後,同樣「兵敗抵罪」,被判「減死罪一等」。也就是不交錢就發配,這是董卓政治生涯第一次跌倒。
資料記載董卓的罪因是兩個月內不能打下張角據守的廣宗縣和張寶把守的曲陽縣,沒有完成既定目標。說白了就是董卓也沒給宦官送錢,所以隨意找個借口捏拿董卓,因為董卓帶的兵是并州騎兵,對於攻城肯定不是狠擅長。
但不管怎樣,董卓被關押了四個多月。這年董卓52歲。52歲以前的董卓,無任何道德敗壞和違法亂紀不聽指揮的記錄,靠著刀頭舔血,一刀一槍的打拼出了自己的前途,僅僅是因為沒用給宦官送錢,短短兩個月就一切歸零,令人唏噓。
八月之後,黃巾之亂平定,同年冬,羌族在曾經的政府官員韓遂的帶領下又鬧了起來,攻城陷地劫掠,率領數萬騎兵進攻三輔。左車騎將軍的皇甫嵩對韓遂作戰不利被免,接替他的是三公張溫。可張溫讀書內行,打仗外行,只好趁大赦的機會讓董卓官復原職。
公元185年,流星落於韓遂軍營,董卓果斷出擊,大勝。韓遂撤退,張溫趁此下令分兵6路追擊,董卓以兵力不足勸張溫不要分兵,張溫不聽,果然被韓遂斷糧草後大敗而逃。只有董卓全身而退。
此戰過後,董卓質疑張溫的指揮能力,進而對張溫不滿。突圍以後,張溫叫他來開會匯報,董卓拖拖拉拉不到會,到了以後罵罵咧咧,態度很不好,沒把張溫放在眼裡。這是董卓跋扈的開始。
此後王國、韓遂、馬騰三股反政府武裝成立聯軍,朝廷只能再一次啟用董卓,這時候董卓開始養寇自重,掌握涼州的軍政大權,公元189年,漢靈帝採取明升暗降小伎倆,調董卓來京師做九卿之一的少府,並且要求把兵權交給皇甫嵩。董卓直接拒絕。朝廷毫無辦法,只好妥協,再次任命董卓為并州牧兼前將軍,條件還是把兵權交給皇甫嵩。董卓這時候對朝廷根本毫無敬畏之心了,開始討價還價,提出要帶5000騎兵,皇帝也只能同意。
公元189年,董卓開拔,走到河東郡時,接到了大將軍何進的命令:進京,殺宦官。接到何進命令,董卓留下2000兵馬在河東郡,帶3000騎兵立刻出發。很快何進反悔,董卓被迫停在距離洛陽80公里的澠池。接著接到袁紹」不要停」的密信,繼續前進。
9月,宦官先殺大將軍何進,之後是袁紹、袁術、董旻、吳匡殺乾淨宦官。外戚集團的何進、何苗被殺,宦官集團的張讓、趙忠被殺。外戚和宦官集團同歸於盡。
9月25日,宦官挾持幼帝出逃,董卓帶著3000騎兵前往救駕,有了迎駕之功後,董卓順利進京。當時一同進京的外將有原并州刺史、現任執金吾的丁原,東郡太守橋瑁,泰山郡太守,王匡的手下鮑信,到并州募兵的張遼等。
本來,董卓帶來的兵只有三千,主力部隊還在涼州,根本不足以控制京師。所以董卓在晚上悄悄地把部隊帶出城外,白天再大張旗鼓地開回城來,這樣反覆多次,人們都不知道涼州兵到底有多少。並拉攏呂布殺掉了丁原,掌握了并州兵。從此控制了朝政。
自認有擁立之功的董卓正式任命自己當了朝廷一把手,相對於董卓卓越的軍事才能,董卓的政治才能基本為零。
董卓不懂治國,就提拔天下名士和名門子弟。像蔡邕、荀爽、陳紀、韓融,沒想到這些名士讀書還行,治國比董卓更是不如,而他提拔的名門子弟像韓馥、劉岱、袁紹等根本看不起鄉下出來的董卓,後來這些人大都參加反董聯軍。
董卓覺得是因為自己缺少威信,所以他就廢立天子。一下子就名聲臭大街了。且董卓不能有效約束自己的士兵,軍紀不嚴,搶劫富戶,姦淫婦女。可洛陽城是京城,居住的可都是有錢有勢的人家,跟朝堂上的官員、皇親國戚都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很快把所有的利益階層都得罪了。就算沒有王允、呂布殺他,早晚也要死於非命。
董卓在史書中殘忍、暴虐,甚至身材也變得肥胖如豬。實在難以想像一個肥胖如豬的人常年親自帶兵打仗且能縱馬飛馳左右開弓。儒家的歷史總喜歡把王朝覆滅的原因放入某個人某件事,所以漢朝的滅亡不是因為宦官專權,也不是因為士大夫無能,這個鍋只能是董卓這個武夫來背。若是董卓當年一直留在西涼當他的太守,平日裡保家衛國,想必將來也是一方英雄;可他偏偏要作死入京,執掌朝政,雖有野心,卻缺乏能力,因為不懂業務只能以權壓人,難以溝通;因為自卑而多疑猜忌,聲色俱厲、倒行逆施,時間稍長,則能人離去,群小附逆,再無逆耳忠言,所以小錯變成大奸,大奸變成巨惡,最後丟了性命,遺臭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