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歷史上的皇帝孫亮根本不想殺死諸葛恪?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解密:歷史上的皇帝孫亮根本不想殺死諸葛恪?

很多人都認為,導致東吳一代名臣諸葛恪被殺死的原因,除了他本人驕傲自負這個原因外,還源自孫峻與孫亮那滴水不漏的計劃。事情真的就是如此嗎?難道就沒有其他可能了嗎?難道我們用眼睛看到的就一定是真相了嗎?在筆者看來,歷史上的孫亮根本不想殺死諸葛恪。至於為何,且聽分析。

東興大捷以後,諸葛恪被暫時的勝利沖昏了頭腦,開始浮躁起來,對於敵人,少了原來那份鎮定,多了些輕蔑不屑。《漢書》上曰:「恃國家之大,矜民人之眾,欲見威於敵者,謂之驕兵,兵驕者滅。」很快,諸葛恪便嘗到了苦頭,在新城之戰中,「病者大半,死傷塗地」(《諸葛恪傳》《資治通鑒》),最後只得大敗而歸。孫峻趁諸葛恪民心漸失,公然「伏兵殺恪於殿堂」(《三嗣主傳》)。

據史書記載,孫亮在這期間主要做了三件事情。

第一件,在諸葛恪回來之後,「冬十月,大饗」(《三嗣主傳》),被人認為是迷惑諸葛恪,致使其放鬆警惕。

第二件,與孫峻商議如何除掉諸葛恪,要不然史書上不會有「孫峻因民之多怨,眾之所嫌,構恪欲為變,與亮謀」(《諸葛恪傳》)這樣的記載,被人認為是頒布詔書,贊同孫峻剿殺諸葛恪。

第三件,在諸葛恪死後,《三嗣主傳》上說「以峻為丞相,封富春侯」,《孫峻傳》上說「遷丞相大將軍,督中外諸軍事,假節,進封富春侯」,被人認為是主動滿足孫峻,慶祝大功告成。

這三件事情環環相扣,看似順理成章,實則漏洞百出,經不起推敲。筆者認為,對於歷史上的孫亮根本不想殺死諸葛恪,需要從以下三個分論點進行分析。

分論一,諸葛恪專政從何說起。

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所以孫峻想怎麼摸黑,就怎麼摸黑。諸葛恪已死,不可能再回到陽間與其理論。

諸葛恪專政的所謂證據。第一條,書信證明,認為諸葛恪寫《諸葛恪與陸遜書》是為了警告陸遜。第二條,殺死孫弘,認為諸葛恪這樣做是為了剷除異己。第三條,廣施恩澤,認為諸葛恪給老百姓好處是為籠絡人心,為專政尋找群眾基礎。

筆者認為以上三條,不足為據,反駁理由如下。

第一點,寫書信的真實用意。諸葛恪給陸遜寫這封信,是為了「知遜以此嫌己,故遂廣其理而贊其旨也」(《諸葛恪傳》),沒有任何恐嚇警告之意。再加上,「會遜卒,恪遷大將軍,假節,駐武昌,代遜領荊州事」(《諸葛恪傳》)這樣的記載,容易讓人誤讀,產生歧義。其實,只要弄懂「會遜卒」的「會」字為恰逢、正好之意,一切也就迎刃而解、豁然開朗了。

第二點,殺死孫弘是為了孫權。孫權去世,孫弘因平日裡與諸葛恪不和,便想藉機「欲矯詔除恪」(《諸葛恪傳》《資治通鑒》)。孫峻在當時還和諸葛恪統一戰線,便把這一消息告訴了他。諸葛恪這才「於坐中誅之,乃發喪制服」,讓孫權一路走好,要不然指不定還會鬧出什麼蛾子。

第三點,立場導致不同處。「恪乃命罷視聽……眾莫不悅」(《資治通鑒》)。對於諸葛恪給老百姓好處這一條,人們立場不同,得出的結論便會大相逕庭。其實,用這一條來論證諸葛恪專政是沒有多大說服力的。所以,諸葛恪專政這種說法純屬有人捏造,是不能成立的。

分論二,孫峻平日多惡貫滿盈。

孫峻做人真不咋地,再者對諸葛恪也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筆者這樣說,並不是有意詆毀他,也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把以下三點作為依據。

第一點,玩持久戰,用心良苦。孫峻嫉妒心極強,所以雖然在初期對諸葛恪是畢恭畢敬,但在阿諛奉承的同時,也翹首以盼諸葛恪轟然倒台,到時候自己也好取而代之。在當時的吳國,諸葛恪的能力是屈指可數。孫峻要想有所作為,只能讓諸葛恪在自己的眼前永遠消失,徹底清淨。所以,在孫權重病臥榻之時,孫峻才會「表恪器任輔政,可付大事」(《諸葛恪傳》),活生生的置諸葛恪於懸崖邊,讓你享幾天福,不久便是你的死期。孫峻此計真可謂陰險歹毒,人心真是可怕。

第二點,壞事做盡,喪盡天良。如果一個歪門邪道的大官在國家政權更迭之際,不趁手撈一把,那才怪呢。孫峻平日壞事做絕,做的壞事數都數不過來,按此思路推斷,所以他做除掉諸葛恪這件事也極有可能用心不良。好人變壞容易,壞人變好卻難,即便你真的變好了,鄉親們也不會在短時期內改變對你的不好看法。更何況,孫峻常常做壞事呢!對於這方面內容,史書上多有記載,「素無重名,驕矜險害,多所刑殺,百姓囂然」(《孫峻傳》);「又奸亂宮人,與公主魯班私通」(《孫峻傳》);「全公主譖硃公主於峻……峻遂殺硃公主」(《資治通鑒》)。要不然,《三國誌》的作者陳壽也不會這樣評價他「凶豎盈溢,固無足論者」(《孫峻傳》)。孫峻一生作惡無數,所以如果說他除掉諸葛恪這件事有多麼大公無私,是沒有多少人會相信的。

第三點,因果報應,說明一切。如果以上不是很讓你信服的話,那就再來看一條極具說服力的史料暗示。中國人自古以來,就講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這一因果報應。孫峻的死正好印證了這一點,「據御軍齊整……遂夢為諸葛恪所擊,恐懼發病死……以後事付綝」(《孫峻傳》)。即便因果報應並不是百分之百有效,但至少在這裡,史官在向我們暗示一點,諸葛恪是被孫峻弄死的,而且還是含冤而死。如果歷史上的諸葛恪真的如史料記載那般專政,如果孫峻除掉諸葛恪真的是順天應人的話,史官就不會在此做此暗示,說孫峻因懼怕諸葛恪索命而死。正所謂,身正不怕影子斜。孫峻如果做人坦蕩蕩,不做長慼慼這樣的事,就不會在睡夢中懼怕死去的諸葛恪。但是,事實卻並非如此。在現實中,孫峻確實是徹徹底底的擊垮了諸葛恪,一躍成為朝中大臣。可他在獲得權力、金錢、地位的同時,卻也墜入了餘生中那無盡噩夢裡,心靈深處永遠的烙上了心虛的陰影。

分論三,孫亮實屬無辜多荒廢。

對於除掉諸葛恪這件事,孫亮並不熱衷,被扣上主謀的帽子也實屬冤枉。但如果孫亮真是一代好君主,也不會給孫峻留下可乘之機,除掉諸葛恪,最終又被他的堂弟孫綝廢掉。為什麼孫亮實屬無辜多荒廢?筆者認為,有以下三點理由。

第一點,對諸葛恪無惡意。不管諸葛恪有沒有兵敗,他都是孫亮的幾大輔佐人之一。再說失敗乃兵家常事,孫亮也不會因這一次失敗就處理掉諸葛恪。相反,在兵敗之後,孫亮對回來的軍隊「大饗」(《三嗣主傳》),只希望諸葛恪平心靜氣,不要太過於看重這次失敗。

第二點,被要挾參與計劃。雖然正史《三國誌·諸葛恪傳》上記載的是孫亮主動參與計劃,如「酒數行,亮還內……『有詔收諸葛恪!』」(《諸葛恪傳》),但可信度不大,遠不如《吳錄》上的相關記載,「峻提刀稱詔收恪,亮起立曰:『非我所為!非我所為!』乳母引亮還內」。要不然,《三國誌》的補注者裴松之不會發出這樣的感歎,「臣松之以為峻欲稱詔,宜如本傳及吳歷,不得如吳錄所言」。

第三點,被高看卻多荒廢。對於孫亮的聰明智慧,史書上多有表露,如遠近聞名的鼠屎斷案。只可惜,孫亮多是小聰明,即便有大智慧,也沒有用到治國惠民的正道上,只會多荒廢。這方面在史書上也是有記載的,如「作琉璃屏風,鏤作瑞應圖一百二十種」(《古今注》),「每於月下清夜舒之,常愛寵四姬」(《拾遺錄》),「嘗愛寵四姬,皆振古絕色:一名朝姝,二名麗居,三名洛珍,四名潔華」(《太平廣記》)。

孫亮是絕頂聰明,智商不一般,可只會貪圖享受,對朝事不管不顧,更不會有殺死諸葛恪這樣成熟的政治想法,若有也只會用在衣食住行和女人身上。所以,歷史上的孫亮根本不想殺死諸葛恪,要不然不會讓孫峻得逞,再讓他的堂弟孫綝得逞,而且最後還把自己給廢掉了。其實,孫亮如果對朝事真動心思的話,最好的做法就是先採取制衡措施,既不殺死諸葛恪,也不整死孫峻,讓他們你爭我鬥,自己坐收漁翁之利,趁雙方你死我傷之際,迅速出手清理殘局,重新收回自己的皇權,也好號令東吳,令臣民誠服。如果真如此的話,那歷史將改寫,只可惜歷史不能假設。當然,現在再說這些也都是後話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