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義中關羽“斬顏良誅文丑”是真的嗎?與史實相符嗎?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演義中關羽“斬顏良誅文丑”是真的嗎?與史實相符嗎?

演義中關羽「斬顏良誅文丑」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三國中文網小編就為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都知道「斬顏良、誅文丑」是三國名將關羽大放異彩的時刻,說的是官渡之戰期間,臨時效力於曹操的關羽大發神威,連斬袁紹手下兩員名將,還曹操一個大人情,為後面「過五關、斬六將」預留了鋪墊。

但是,「斬顏良、誅文丑」這6個字裡卻有2項與史實不符的地方。

先說「誅文丑」。

文丑與顏良齊名,都是漢末名將,有人將他們同列為「河北四庭柱」之一,意指袁紹集團這座大廈的4根柱子。在官渡之戰緒戰階段,袁紹由於輕敵,讓顏良輕軍突進,被曹操抓住機會,將這支人馬聚殲於白馬。

關羽本是劉備部下,曾隨劉備寄寓於許縣,後來劉備、關羽逃離許縣,於官渡之戰前夕在徐州起兵,又被曹操打敗,劉備北上投袁紹,關羽被曹操俘虜,曹操厚待關羽,關羽臨時為曹操效力。白馬之戰中關羽也在前線,《三國誌》記載:「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事後,曹操因關羽之功,以漢獻帝的名義封其為漢壽亭侯。

袁紹在白馬吃了大虧,他是個自尊心很強的人,一向視曹操為「小弟」,所以不能接受,馬上命文丑率兵尋仇,目標就是還未及轉移的曹操本人。按袁紹的想法,乾脆一舉把曹操結果了,此戰就可以省事不打,但曹操豈是坐以待斃之人?

曹操利用袁紹求戰的心理,將文丑所部誘至延津。這一仗打得十分詭秘,僅從史書記載來看,曹操以區區不足千人的劣勢兵力將數千人的袁軍幾乎全殲,創造了令人吃驚的神話。關於此戰中曹軍取勝的原因有各種推測,但有一定是確定的,那主是袁軍主將文丑也死在了陣前,不過史書沒有關羽也參加延津之戰的記載,更沒有「誅文丑」一事,文丑應該是曹操手下其他將士殺的。

再說「斬顏良」。

儘管三國時代的作戰模式不是主將間的一對一「單挑」,但「單挑」也曾出現過幾次,如孫策斗太史慈、呂布戰郭汜,都記載在史書裡,另一次有記載的「單挑」就是關羽戰顏良,上面已經說了,這件事也是確定無疑的。問題在「斬」上,《三國誌》說得很明白,關羽「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不是「斬」而是「刺」。

在人們印象中關羽的常用兵器是「青龍偃月刀」,《三國演義》給它起了個霸氣的名字——冷艷鋸,說它有82斤重。漢代1斤相當於現在250克左右,明代1斤為16兩,相當於現在590克左右,羅貫中這裡強調它的重量,估計說的是明代的斤吧。至於造型,「青龍刀」指的是刀身或刀柄刻著或畫著青龍圖案,「偃月刀」其實是「掩月刀」,雲彩出來了,將月亮掩蓋住了一多半,說的是刀身的形狀。「青龍偃月刀」,就是裝飾有青龍圖案、刀身像殘月的長刀。

一般來說,強調裝飾的兵器多是儀仗或演練用的,如同作訓服與禮服的區別,傳說中呂布手中的那桿方天畫戟,如果真有的話,那就是儀仗用的,實用兵器通常沒那麼花哨。所以,關羽常用的兵器不太可能是這種造型講究、裝飾精美的「青龍偃月刀」,史書說「刺」,也印證了這樣的推斷。

成書於北宋初年的《武經總要》載有「刀八色」一章,記錄的是當時軍隊中使用的8有種戰刀,其中就有「掩月刀」,還配有圖樣,其刀頭闊長,形似半弦之月,背有歧刃,刀身穿孔垂旄,刀頭與柄連接處有龍形吐口,長桿末有鐏。這種刀屬重兵器,劈砍威力大,但刀頭重、刀桿長,屬費力槓桿,需力大者才能從容使用,所以多用在演武、陣列和操練時顯示軍威時,到清代早期,這種刀成為武舉考試時驗證膂力的工具。

關羽沒有「青龍偃月刀」,那麼他作戰時使用的兵器是什麼呢?按「刺」來理解,似乎應該是矛或戟,其中矛的可能性更大,因為戟也屬費力槓桿。在漢末三國的長兵器中,矛更加普及,許多名將都使用矛作為常用兵器,關羽大概也如此。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