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不思蜀"的劉禪真的是昏庸無能的皇帝嗎?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樂不思蜀"的劉禪真的是昏庸無能的皇帝嗎?

東漢末年,群雄中逐鹿中原,經過多年的混戰,最終形成魏蜀吳三國。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蜀漢,263年,魏國三路攻蜀,鄧艾繞開駐守劍閣的姜維、抄小路攻入蜀中,直逼成都。在向南逃跑、投靠東吳、投降曹魏三種選擇中,劉禪選擇了投降。劉禪反縛雙手,攜帶朝臣與百姓出城投降鄧艾,蜀漢滅亡,存國42年。蜀漢滅亡後,投降的劉禪被帶到了魏國都城洛陽,被掌握曹魏政權的司馬昭封為安樂公。對於後主劉禪和投降的大臣,司馬昭始終懷有戒心,不斷的試探劉禪。

《三國誌·蜀書·後主傳》記載,司馬昭一次宴請劉禪,故意安排蜀國的歌舞音樂節目,劉禪身邊的蜀國舊臣紛紛感傷落淚,只有劉禪看的眉飛色舞、興高采烈。司馬昭感慨道,劉禪如此糊塗,諸葛亮尚且不能輔佐,更何況姜維呢。司馬昭問劉禪:「頗思蜀否?」劉禪回答:「此間樂,不思蜀。」司馬昭從此放鬆了對劉禪和蜀國降臣的警惕和防備。由此誕生了「樂不思蜀」這個成語。

因為「樂不思蜀」與「扶不起的阿斗」,劉禪被取笑了一千多年,那麼,劉禪真的是昏庸無能的傻皇帝嗎?

蜀國將要滅亡的時候,劉禪面臨著三種選擇,第一,向南遷都,第二,聯吳抗曹,第三,投降曹魏。

向南遷都,第一沒有合適的都城(險要地理位置,有經濟基礎,有政治基礎等),第二即便倉促遷都也躲不開曹魏的繼續進攻。聯吳抗曹顯然也行不通,孫權晚期東吳吏治腐敗,經濟凋零,國力嚴重衰退,自身難保。因此,劉禪和大臣們經過綜合考慮,選擇了投降曹魏。

投降曹魏,蜀國百姓就可以免受或者少受戰爭之苦,也可以保護蜀國朝臣免遭迫害。

劉備夷陵之戰後,蜀國國力大損。劉禪繼位後,諸葛亮繼承劉備「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遺志,舉全國之力六出祁山北伐,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蜀國的國力幾乎耗盡。諸葛亮死後,劉禪一個人苦苦支撐蜀國這個爛攤子近40年,期間蜀國儘管吏治開始腐敗,但是朝局穩定,如果沒有一定的治理國家能力,劉禪一定做不到這一點。

投降曹魏後,劉禪處境艱難,司馬昭對劉禪和蜀國降臣充滿了戒心。劉禪「樂不思蜀」裝傻充愣以後,司馬昭放鬆了對劉禪和蜀國降臣的警惕,使得他們不僅性命得保,官員繼續為官,劉禪也以安樂公的身份舒舒服服的過完了後半生,直到271年才去世。樂不思蜀是非常高明的明哲保身之舉。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