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大臣劉曄是怎麼從君子到成為小人的?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曹魏大臣劉曄是怎麼從君子到成為小人的?

封建社會有個「官大一級壓死人」的說法,又因為這官員多數是靠熬資歷慢慢升上去的,所以這官員大多表現為早期的唯唯諾諾。隨著官位的提升,這上司越來越少,不再看別人的臉色行事了,一般的人再說話也就少了些顧慮,多了一些真實思想的流露和表達。但三國時期的魏國有個人不這樣,年輕時官職不高,卻能夠敢於表達自己的意見,而這些意見又往往和主公的想法不一樣,但他還是該說的說,該諫的諫。可到了後期官做大了,這人卻越來越抽抽,以至於專門撿帝王好聽的說,甚至不惜搬弄是非,首鼠兩端兩頭討好,最終被人揭穿而為帝王嫌棄。這個人就是劉曄(音:ye),官至九卿之一的魏國大鴻臚。

劉曄是漢朝宗室之後,年輕時帶著一部分兵力歸在廬江太守劉勳屬下。劉勳當時在江淮之間有很強的勢力,孫策非常忌憚他。孫策派使節帶著豐厚的財物,以謙卑話語要求劉勳代為攻打上繚城。劉勳相信孫策,更因收得財寶而十分高興。劉曄卻勸他說:「上繚雖小,但城池堅固易守難攻。如果不能在十天之內攻克,那麼在外邊的兵卒就會疲憊,而國內防守空虛。」說這明顯是孫策的「調虎離山」之計,勸劉勳不要上當。但劉勳不聽,堅持出兵,而孫策果然從背後發動了襲擊。劉勳失敗後走投無路,只好投奔曹操。劉曄就是這時候歸屬了曹操。歸屬曹操後,劉曄獻計平定了廬江境內的山賊陳策,後被曹操任命為司空倉曹掾。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曹操征伐漢中的張魯,此時劉曄已被任命為主簿。當時戰事一時受阻,士兵死傷甚多,糧食又缺乏,曹操於是打算撒軍。命令已經發出,夏侯惇和許褚也在安排軍隊撤退。此時有一些軍隊在夜裡誤闖張魯弟弟張衛別營,營中士兵大驚四散。劉曄當時督領後軍,見此情景認為有機可乘,就勸夏侯惇等暫時不要撤軍,而他自己則驅馬追上曹操,勸曹操進攻張衛。曹操軍隊又轉過頭來進攻張衛,張衛不敵退走,張魯不久投降,漢中被曹操平定。曹操得到漢中,劉曄隨即勸曹操進攻劉備新占的蜀地,認為攻佔漢中後令蜀人聞風喪膽,只要進攻他們就會歸附;否則讓劉備站穩腳跟,憑險據守,日後就難以征服了。但曹操不聽,大軍就班師還朝了。從漢中回來後,劉曄做了行軍長史,兼領軍隊之職。

曹丕時期,劉曄做了侍中。關羽被東吳斬殺,曹丕問朝臣,劉備會不會為關羽報仇?大多數人都認為劉備力量薄弱,著名將領只有關羽,關羽死後國內憂懼,根本就無力再戰。但劉曄認為蜀國一定會出戰,理由是劉備會借出兵而重振聲威;而且認為劉備和關羽情如父子,因此一定會為他報仇,最終果然應驗。夷陵之戰時,孫權舉全國之力應付,不得已向曹丕稱臣。朝臣很多都來慶賀,但劉曄卻認為孫權臣服並非真心,只是逼不得己,建議曹丕乘虛領兵攻滅東吳,以絕後患,曹丕沒有採納。東吳在夷陵之戰獲勝後,孫權果然漸見不臣之心,曹丕打算討伐。但劉曄認為吳國剛剛大勝蜀漢,上下一心,而且有長江天險,不能這麼倉卒進攻,曹丕又不聽。黃初五年(224年),曹丕親自領軍到廣陵泗口,命令荊州和揚州的軍隊並進,進攻東吳。當時很多人都以為孫權會親率軍隊抵抗,但劉曄認為孫權知道曹丕只率大軍到江北壓境,過河戰鬥者必定是其他將領,因而必定會靜待進攻,不會親率迎擊,最終孫權都沒有來,曹丕只好撤退。

魏明帝時期,劉曄繼續得到曹睿的寵信,只不過,這個人卻是越活越抽抽,在皇帝面前說一套,在同僚面前又是另一套,終於露出了兩面派嘴臉,走上了由君子到小人的人生道路。

有一次曹睿打算攻伐蜀漢,朝臣都說不可以,但劉曄私下卻對曹睿說可以。離開皇帝後,劉曄又和朝臣說不能攻打蜀漢國,這其中就包括中領軍楊暨。因為劉曄以往有膽有識,說的時候又好像是真心似的,曹睿和各大臣都沒人表示懷疑。楊暨以為劉曄和自己站在一邊,當再和皇帝討論伐蜀之事時,就懇切地進行勸諫,表示自己堅決反對的態度。曹睿指責他是儒生出身,根本不懂得軍事,楊暨就搬出了劉曄,說他也是這個看法。曹睿一聽不對,劉曄在自己面前可是說可以伐蜀的呀!於是找來與楊暨對質。到了召見時劉曄卻一言不發,後來在私下裡卻指責曹睿,說不應將伐蜀大計隨意告訴其他人,更稱懷疑蜀漢已得悉魏國要來進攻的情報。劉曄見到楊暨,指責他對君主進言過於直率,應要婉轉地表達,賺得皇帝和楊暨都感謝他。不過,就像雪窩裡埋死人一樣,這種事情是見不得陽光的,時間久了總會暴露。有人對劉曄這樣巧妙奉迎兩面討好十分厭惡,於是建議明帝召見劉曄時先說出相反的意見來詢問他,看看他是不是在揣摩上意。曹睿一試,果然如此,因此劉曄被魏明帝疏遠。

有一種說法,劉曄因被曹睿疏遠而發狂,在太和六年(232年)因病改任閒職太中大夫,期間短暫出任過大鴻臚,兩年後再任太中大夫,不久後死去。

劉曄歷曹操、曹丕、曹睿三朝,可說是所言皆中,為什麼只做這些謀士參謀文秘之類的虛職官呢?曹丕的話說到了事情的本質上,他說:「劉卿的策算是對的。您應當思念著為我消滅這吳、蜀二賊,不可以在只知他們的情形上。」也就是說,劉曄知道事情是什麼,這一點他比君主都明白,但他並沒有說出問題應該怎樣解決,也就是有看法沒辦法。

當然了,一個國家需要各種類型人才,單一的人才結構並不是一種好的配置,劉曄這種「只知」類型的人才也應該是有他的位置的,但問題是他的私慾促使他不會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為什麼他要在君臣之間都做好人呢?說到底就是他沒有幹事情的能力,還想保住高官,甚至還要繼續陞官,就只有用這種到處討好的辦法了。不過一個人沒有真本事,只靠投機取巧之類的歪門邪道是不會長久的,這在古今都是一個道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