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曹操手下第一大將究竟是誰呢?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揭秘:曹操手下第一大將究竟是誰呢?

曹操最早起兵是用自家的錢財招募的,因而這家族子弟也就成了他的軍隊最基本的骨幹力量。還有一個家族,即夏侯氏,他們與曹氏家族是世代姻親關係,又擁戴曹操起兵,所以他們也得到了曹操的信任和倚重,因此他們也是曹操的基本骨幹力量。這樣一來,曹操手下將領就分成了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曹氏、夏侯氏;第二層次是五子良將以及收編過來的諸侯大將,前者如張遼、徐晃,後者有文聘、臧霸等;第三個層次就是一般將領。當然了,不是每一個曹家人都能成為第一等的大將,只是說能夠長期獨當一面,手裡有較多屬於自己的兵則必須是曹氏、夏侯氏。這樣一說,五子良將雖然是戰功卓著,名聲響亮,但他們的地位和權力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和「諸夏侯曹」相比的。

那麼,誰是曹操手下的第一大將呢?這個人就是夏侯惇,他才是曹操以下曹魏的最高軍事指揮官。接下來三國網小編就帶來歷史小故事,一起看看吧!

夏侯惇字元讓,和曹操是同鄉,都是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是漢代開國著名將領夏侯嬰的後代。曹操剛起兵那會兒,夏侯惇就作為裨將跟隨曹操南征北戰。等到曹操成為奮武將軍,就任命夏侯惇為司馬,領兵另外駐紮在白馬,升任為折衝校尉,兼東郡太守。一般人可能不太注意這個細節,就是夏侯惇手裡有兵,這一時期很少有將領有這個權力,即便是此後曹操家大業大了,包括五子良將也不是人人都有這個權力。早期除「諸夏侯曹」之外,曹操還給過陳宮這種待遇,這就是呂布妻子說曹操待陳宮如「赤子」的原因。可惜陳宮文不如荀彧,武不如諸夏侯曹,還仍然幻想著當一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之人而背叛了曹操,最終失敗被殺。

夏侯惇有故事出現在曹操征陶謙期間。

曹操出征徐州,命令夏侯敦留守濮陽。陳宮攛掇張邈背叛了曹操,將呂布迎接而來。當時,兗州境內的郡縣都背叛曹操響應呂布,只有鄄城、阿、范縣等三城沒有背叛。曹操的家屬都在鄄城,夏侯惇挑選了一隊精兵立即趕往鄄城,途中遇到了呂布,兩軍交戰。呂布後撤進入濮陽,以偷襲戰獲得了夏侯惇的軍需物資。呂布又派將領假意投降,抓住了夏侯惇,要挾他交出寶物,夏侯惇軍中一時間驚恐不安。夏侯惇有個部將叫韓浩,他安排兵馬把守營門,召集諸將及官吏,命令他們勒甲按兵各司其職,不得貿然行動,各部這才慢慢安定下來。一切部署停當,韓浩來到夏侯惇面前,呵斥劫持的人說:「你們這些凶殘的叛逆者,居然敢挾持大將軍作為人質,你們還想活命嗎?而且我既奉命討伐反賊,難道會為了一個將軍的緣故,而放任你們為所欲為嗎?」又流著眼淚對夏侯惇說:「我能拿國家法律怎麼辦啊!」那意思是說我是顧不得您了。說完立即召集士兵攻打劫持者。劫持者害怕,跪下來連連叩頭,說:「我們只想用這個辦法搞點兒費用罷了!」韓浩反覆訓誡之後,還是把一干劫持者全殺掉。夏侯惇得到解脫,迅速趕到鄄城,趁夜殺死了謀叛者數十人,鄄城安定下來。

後來曹操聽說了夏侯惇遭到劫持這件事情,對韓浩說:「你的做法可以為萬世傚法。」於是發佈命令:「今後如有劫持人質的,都要群起攻擊,不必顧忌人質。」從此以後劫持人質的做法就絕跡了。

夏侯惇為人們熟知的是跟隨曹操征討盤踞徐州的呂布。當時,夏侯惇被流箭射傷了左眼,當時,曹操陣營中被任命為將軍的並不多,夏侯惇是其中之一,被軍中稱之為「盲夏侯」。《三國演義》中描述說夏侯惇被呂布部將曹性射中眼睛,想拔出箭來,結果連眼珠一起拔了出來。夏侯惇不顧疼痛,吞下眼珠子繼續作戰,一槍將曹性刺死。現實中夏侯惇有沒有吞下眼珠子不得而知,但夏侯惇作戰勇猛卻是真實的。平定徐州的呂布以後,夏侯惇又兼任了陳留、濟陰太守,加官建武將軍,封高安鄉侯。同一時期,最受曹操重用和信任的荀彧在建安八年(公元203)才被封為萬歲亭侯。當時天大旱,蝗蟲四起,夏侯惇截斷太壽水,修建蓄水湖,他率領將士們一起鼓勵種植水稻,老百姓頗為受益。後轉為河南尹。曹操平定河北,夏侯惇擔任斷後重任。攻下鄴城後,升為伏波將軍,仍然擔任河南尹。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夏侯惇跟隨曹操征討孫權,回來後讓他都督二十六個軍,留守居巢及巢湖區域,也就是防衛東吳的最前線。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曹操駐紮在摩陂(今河南郟縣東南)指揮軍隊擊垮了關羽的部隊,凡是他召見夏侯惇,常讓夏侯惇和他乘坐一輛車,給予特別的親近敬重,夏侯惇也可以出入曹操的臥室,諸將中沒有人可以和他相比。這時夏侯惇被任命為前將軍,指揮各路將軍返回壽春,後來轉移到召陵駐紮。魏文帝曹丕即位,夏侯惇被任命為大將軍,數月後死去。

夏侯惇去世後,曹丕除了讓他的兒子夏侯充繼承爵位,還將他的七個兒子兩個孫子都封為關內侯,這份恩寵恐怕也是其他人難以相比的。

平定呂布以後,夏侯惇似乎並沒有什麼突出表現,有人就此認為夏侯惇就此成為了一個「打醬油」的角色。但為什麼他的官職卻不斷的陞遷呢?實際上,夏侯惇所處的位置只是不顯山不露水而已,其重要性根本不是其他將領可比。比如說夏侯惇率領軍隊種植水稻一事,這時候他是三個郡的太守,手裡又握有重兵,其他所有將領,誰又會有這般權力?種植水稻,受益的是百姓,難道百姓手裡有了糧食,軍隊的供給問題能不充足嗎?這種事情對於一個圖謀大事的政權來說,恐怕要比一兩次對陣拚殺要重要的多。只不過戰亂年代,上陣拚殺才是更能夠吸引人們眼球的地方,而這種事情更多的會被人們疏漏。

再比如曹操征河北,夏侯惇「擔任斷後重任」,如果把鄴城和許都連成一條線,夏侯惇就在這條線路的中間,你想想這個夏侯惇該有多重要!除了「諸夏侯曹」,曹操敢把誰放在這兒?所以說,這些容易被人忽視的東西,並不是無足輕重的。還有那個指揮二十六個軍,難道僅僅是一種待遇嗎?我們從曹操的經歷當中可以發現,建安元年(公元196)以前,曹操基本上都是自己親自上陣拚殺,也就說,他既是統帥、前敵總指揮,也是衝鋒陷陣的將軍。到了迎接漢獻帝劉協以後,曹操再也不是這樣的將軍了,前敵總指揮的角色也是逐漸減少,只在較大戰役時才有所為之,而在曹操駐守許都時,這種前敵總指揮的位置就成了夏侯惇的了。《三國演義》中有個關於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到了故事末段,夏侯惇兩次接到曹操命令,都是問曹操知道不知道關羽奪關殺將之事,當傳達命令的人說曹操不知道,夏侯惇仍然不放關羽走。這說明,夏侯惇的權力也是很大的。自從手裡有了一個漢獻帝劉協,曹操的曹魏政權有了一個質的改變,他不再是一個割據地方的軍閥,而是朝廷的一個丞相,他的一切行事都是代表著皇帝(挾天子以令諸侯)。開始的時候,由於袁紹、劉表這些人的存在,曹操還不得不親自帶兵出征,關鍵時候還要上陣廝殺,比如官渡奇襲烏巢。到了平定冀州,曹操只在征劉表、孫權、馬超以及和劉備爭漢中時親征過,而上陣廝殺幾乎是沒有了。那麼問題來了,當平常曹操忙於「朝廷事務」的時候,這兵馬由誰來帶?總不能是撒丫子放任自流吧!實際上,當曹操在後期重大戰役親征時,他總是後於大軍出發而先於大軍返回許都,這時間的大軍是誰來協調部署?這個人就是夏侯敦。所以,一個指揮二十六部軍,就足以說明夏侯惇所處的位置。還有,夏侯惇在曹操時期的職務是前將軍,這不僅是曹操以下的最高軍職,而且還是一個「漢官」。曹操稱魏王,絕大部分的將領都成了「魏官」,只有夏侯惇還是漢官,這又說明什麼?不是夏侯惇不願意當魏臣,他曾經上書要求成為魏官,是在曹操的勸說下才繼續當他的漢官。這從表面上看來,有曹操將他和自己「同列」漢官的客氣成分,實際上曹操有著更深的用意。這一是突出夏侯惇的地位,二是讓夏侯惇來佔著漢官的位置,只有這樣,曹操才最為放心。再看看另一個「諸夏侯曹」大將夏侯淵,當曹操在指揮和自己上陣廝殺時,他在幹什麼?在「督兗、豫、徐州軍糧」。如果把夏侯淵看作那時的總後勤部長,前將軍時的夏侯惇就是國防部長、軍隊副總司令。

曹操在統一了北方的過程中,大大小小不知有幾百次戰鬥,在他不在軍中的時候,表面看起來在前方拚搏廝殺,熱熱鬧鬧的是那些「五子良將」等將領,實際上在這些揚名露臉的身後是「諸夏侯曹」這些將軍,只有他們才有統兵的資格。像五子良將等人,帶兵拚殺沒有問題,真正手裡屬於自己兵,沒有多少。比如張遼等人守衛合肥時,城中共有七千人,大將級別的將領就有張遼、樂進、李典,另外還有護軍薛悌,這些兵大部分都是屬於曹操的,將領們個人名下的能有多少?而「諸夏侯曹」卻不一樣,他們從曹操起事的時候就有兵,而這些兵既是自己的兵,也是曹操的兵。這就是夏侯惇軍職始終高於其他人的原因。

對於曹操來說,夏侯惇始終都是自己人。有一種說法,桓階勸曹操稱帝,夏侯惇認為應該先滅蜀,蜀地平定了,則江東自會歸附,二地既定,然後就可以像舜、禹那樣受禪讓稱帝。同樣的情況,董昭等人認為曹操應該受封魏王,秘密地徵求荀彧的意見,荀彧認為這不是真正的愛曹操。曹操心內不能平,於是就剝奪了荀彧的權力。而對於夏侯惇,曹操不但聽從了他的意見,還仍然信任如初。到了曹丕稱帝,夏侯惇去世,被謚為忠侯。這就是自己人和外人的區別。

通過夏侯惇的事例可以看出,曹操能夠掃滅北方群雄,走向權力的頂峰,這些家族將領才是他賴以成事的基石。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