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除掉董卓後走向了人生巔峰 為何在不到兩個月時間就被跌落神壇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王允除掉董卓後走向了人生巔峰 為何在不到兩個月時間就被跌落神壇

很多人都不瞭解王允被殺的事情,接下來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瞭解。

初平三年(192年)四月二十三日清晨,漢獻帝劉協大病初癒,群臣前往拜謁祝賀。司徒王允藉機煽動呂布,在途中殺死了權傾朝野的董卓,他當眾宣佈了董卓的罪狀,並「夷三族」。長安民眾奔走相告,歡欣鼓舞。王允因此「錄尚書事, 總朝政」。

不到兩個月,董卓餘黨李傕、郭汜攻破長安,呂布敗逃,王允被殺,什麼原因導致王允在人生巔峰迅速跌落神壇,最終招致殺身之禍呢?

驕傲自負 漸失人心

以王允而言,他得勢後,被勝利的假象所迷惑,驕縱躊躇, 剛愎自用,「自謂無復患難」。《後漢書·王允傳》記載:「允初議赦卓部曲,呂布亦數勸之。既而疑曰:『此輩無罪,從其主耳。今若名為惡逆而特赦之,適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說明王允對西涼部曲的處置猶豫不決,造成董卓舊將人心惶惶,狐疑不定。

王允對外不善處理矛盾,對內割裂執政團隊。在誅董謀劃中,尚書僕射士孫瑞和呂布功不可沒。王允在事成之後,將殊功據為己有,引起士孫瑞的不滿。而王允對呂布「而素輕布,以劍客遇之。布亦負有功勞,多自誇伐,既失意望,漸不相平。」王允的所作所為,導致原本擁戴的官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誤判形勢 坐失良機

其實,王允有三次救贖的機會。董卓倒台後,國家秩序混亂,經濟百廢待興,官民惶恐不安,當務之急是撥亂反正,制定解決西涼部曲的方案,挽救危如累卵的東漢政局。王允受獻帝倚仗,政治清明,深得人心,有著一手好牌。

可是,王允在處理西涼部曲的問題上卻連出昏招。李傕和郭汜曾遣使乞赦,王允以「一歲不可再赦」為由,拒絕了西涼部曲的和解請求。王允固執地實行不赦免,不捕殺的策略,無疑加劇了西涼部曲對朝廷不信任。

對此,歷史學家柏楊曾評價:「王允發瘋的程度不亞於董卓,他相信他的智慧超人。只因為文武殊途,變現的方式所以各異」、「他創造了漢王朝復興的契機,不僅不能把握,反而把漢王朝拖向谷底,使人民遭受更長的痛苦。在影響上,王允跟董卓相等,都罪大惡極。」柏楊從現代人的角度評價王允有些極端,但在客觀上王允對局勢的把控確實遠遜董卓。由於他對嚴峻的形勢缺乏應有的判斷力,錯失了和平解決西涼部曲的最佳時機,第一次機會就這樣白白浪費了。

自以為是 二失機會

董卓能夠操縱東漢政局長達三年,關鍵在於軍隊,反觀王允,他恰恰缺乏軍隊的支持。當時存在著兩支軍事力量,一支是殘留的西涼部曲,當初董卓入主中原,「乃使東中郎將董越屯黽池,中郎將段煨屯華陰,中郎將牛輔屯安邑,其餘中郎將、校尉布在諸縣,以御山東。」從佈局看,西涼部曲不僅分散,而且扼守要衝,王允要想一舉拿下西涼部曲實屬不易。

另一支是討董的關東軍,這些軍隊名義上是東漢正規軍,實質上是軍閥率領的私人武裝,根本不認王允這個老大。

王允手中為數不多的禁軍,大多是董卓舊部。他為誅董卓全家,曾派皇甫嵩帶兵攻打郿塢,皇甫嵩只帶了自己的舊部前往,並未動用長安禁軍,這一細節足以證明東漢和王允缺乏起碼的自衛能力,形勢岌岌可危。

面對緊迫的局勢,王允一廂情願地提出對西涼部曲採取「議罷其軍」的措施,大臣表示反對,有人建議:以皇甫嵩為將,代表朝廷「就領其眾, 因使留陝以安撫之。而徐與關東通謀, 以觀其變。」這麼做既表明了朝廷的態度,又能安撫西涼部曲,能夠扭轉當時的不利局面。可是,他認為關東義軍「皆吾徒」,朝廷示好西涼部曲,會引起雙方猜忌,對此表示反對。王允沒能抓住命運垂青的第二次機會。

火上澆油 謠言四起

董卓掌權時,很賞識蔡邕,曾「一月三遷其官,拜為侍中,甚見親厚「。其實蔡邕是迫於董卓的壓力才「折節」入朝為官。董卓死後,蔡邕感念其知遇之恩,「言之而歎,有動於色」,王允見狀,斥責蔡邕是董卓一黨,「收付廷尉治罪」,蔡邕為完成漢史,「乞黥首刖足」,郡臣「多矜救之」,也沒能挽回蔡邕橫死牢獄的命運。

西涼部曲對蔡邕冤死深受震動,自認必定難逃制裁。「時,百姓訛言,當悉誅涼州人,遂轉相恐動。其在關中者,皆擁兵自守。更相謂曰:『丁彥思、蔡伯喈但以董公親厚,並尚從坐,今既不赦我曹,而欲解兵,今日解兵,明日當復為魚肉矣。』」蔡伯喈說的正是蔡邕。連對董卓篡逆言行屢有諫止的蔡邕都受到無辜株連,西涼部曲原本就對朝廷「解兵」的意圖表示懷疑,如今王允無端殺死蔡邕,西涼部曲軍心思變,人人自危。他們對王允相當仇視,矛盾逐漸公開化。

此時,牛輔的謀士參謀賈詡向李傕和郭汜獻策:「京師不赦我,我當以死決之。若攻長安克,則得天下矣;不克,則抄三輔婦女財物,西歸鄉里,尚可延命。」兩人聽聞,茅塞頓開,「星夜西行」,和樊稠、李蒙、王方等西涼諸將合兵十多萬,共同奔赴長安。

用人不當 三失機遇

在漢朝,左馮翊、右扶風和京兆尹並稱「三輔」,掌管著京畿附近的兩個郡,是拱衛帝都安全的屏障。王允掌權後,命同郡人宋翼和王宏分別出任左馮翊、右扶風,可以說這兩人手握兵權,責任重大,是長安最後一道防火牆。

李傕進攻長安,「懼二郡為患」,他假傳聖旨徵調二人。宋翼軟弱無能,認為「王命所不得違」,打算聽從調遣,王宏判斷出李傕的意圖,派人約宋翼共同攻打李傕,宋翼立刻反對。王宏自認獨木難支,也毫無作為。不久,李傕將兩人擒殺,掃除了攻打長安的後顧之憂。可見,王允用人唯親,結果「將熊熊一窩」,這鍋得他自己背,最後的機會就此喪失。

6月1日,叛軍圍攻長安,呂布勢單力孤,力戰不支。關東義軍擁兵自重,對叛軍並不追擊。八日後,長安城破。叛軍入城後,殺人洩憤,「公卿百官吏民戰死者且萬人,天下大亂」,策劃參與刺殺董卓的王允、黃琬、魯旭被殺,且「皆滅其族」。因為王允是并州人,李傕、郭汜等「 因忿怒并州人」,「并州人其在軍者男女數百人,皆誅殺之」。王允接連失誤,被現實無情打臉,將一手好牌打得稀爛,引發的叛亂將東漢推向了覆沒的深淵。

參考資料:

【1】《後漢書》、《三國誌》

【2】康德文 《評一生清正除奸而功敗垂成的王允》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