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讓孫權低頭認錯,揭秘張昭傳奇的一生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敢讓孫權低頭認錯,揭秘張昭傳奇的一生

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張昭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瞭解。

張昭少時好學多識,長而有謀略,不畏權勢,一生為孫吳鞠躬盡瘁,輔佐孫家兄弟,建立和鞏固東吳政權,張昭於東吳,與諸葛亮於蜀漢相當,可諸葛亮在蜀漢卻是大權在握,官至丞相,大家都知道,三國時期的丞相有時比主公還要牛,而張昭呢?一再與丞相失之交臂。其實他並非不得人心,而是孫權不肯點頭,那是為什麼呢?

張昭輔佐孫家兩兄弟,即孫策與孫權,而這兩位大佬對張昭的態度卻大不相同。《三國誌》中就有記載,孫策在世的時候,「文武之事,皆以委昭」,這並不算什麼,他還把張昭比作管仲,甚至在孫策死前,就把孫權托付給張昭。

那麼孫權呢?看起來他並不十分欣賞張昭,為什麼?往下讀。

第一,孫策死後,誰是孫吳最受人尊敬的人?並非下一任孫權,而是張昭,只說兩點:

第一點「昭率群僚立而輔之」,一個率字表示張昭才是群臣中的領袖;東吳士人入宮拜孫權,出宮拜張昭,不僅在內務府張昭中有影響,甚至在外人眼中,張昭遠比孫權出名,想當年曹操南征,點名要將張昭綁交許都。如此一位張昭,孫權可不可以心生隔閡?在他眼裡,張昭的威望是一種威脅。

二是在赤壁之戰中,張昭為主降將,孫權完全不感興趣要不要投降?他不想。那麼張昭呢?孫權不但與他意見相左,而且與當時的主戰派也有爭執,這場爭執最終以孫權拔刀砍桌告終。其結果就是赤壁之戰,東吳敗於曹操,張昭被打臉,孫權也因此指責他「各顧妻子,挾私慮,深失所望」,這句話的確是言過其實,但從側面卻看出了個問題——孫權對張昭積怨已久。對張昭這一錯誤,孫權不僅口頭批評,而且一直記在心裡,直到二十一年以後,孫權登基為帝的第一天,就在群臣面前拿這件事嘲諷說:「如果當初是我聽了你張公的計謀,現在就可以討飯了。」一言不發,抹殺掉他的全部付出,費盡心機,讓當時70多歲的張昭無地自容。此事,是孫權過激。

當然,除了孫權的問題,張昭自己也難辭其咎,雖然說他為東吳付出了一生,但也許是文人自大,或者是各人性格不同,平心而論,張昭有當丞相的能力,但無丞相的情商。張昭言辭犀利,上至孫權,下至群臣,言辭過激,也許有人會說,所謂忠言逆耳,但真正在政治上,能被大臣和同僚聽到的中肯意見才是忠言,忠言入耳才是最重要的,否則徒留一句忠言逆耳利於行,觸動了自己和後人,卻對當下並無多大幫助。

最初甘寧建議孫權進攻黃祖,張昭卻斷然拒絕,因為這場戰爭不利於安息,甚至會引發內亂等等,儘管他的分析也不無道理,但這番斥責之下,甘寧很不舒服,孫權有意見,最重要的是最後一戰平定,你說張昭得不得罪人?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這裡不再贅述。

最關鍵也是最致命的一點,張昭確實是倚老賣老了,經常不顧及孫權的面子,經常大吵大鬧,孫權逼急了,都是手按著刀柄,之後張昭生氣托病,最後孫權迫於大眾和輿論,把車開到他府上,還深感歉意,把自己弄得像個孫子一樣,最終對張昭低頭。

在三國群雄爭霸的時代,張昭的才智和長處令人欽佩,在此,很有必要補充說明一下,實際上,如果今天不是討論孫權為什麼不讓張昭當丞相,其實赤壁之戰中張昭主和一事,不應該被定義為他為了自己私利而這樣做,事實上,他這樣做是有道理的。有曹操這樣強大的力量,赤壁之戰能打贏還是個未知數,投曹操一票,三國分崩離析,兵亂將盡,這對天下百姓有何益處?只是孫權畢竟年輕,聽不進去,也不願聽,不過這一切都是後話。

對張昭來說,其實沒有做過丞相,只不過是他一生政治上的不幸,與孫權貌合神離的君臣關係的縮影,其實真正的根深蒂固,張昭最大的不幸,還是孫策的過早死亡,他永遠失去了一個懂得他尊敬他的主公。這些政治紛爭,到了最後不過是一場士為知己者死,昔人已逝,人間再無知音的悲劇罷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