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昭老是勸孫權投降,他究竟是怎麼得到重用的?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張昭老是勸孫權投降,他究竟是怎麼得到重用的?

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了張昭的一些故事,歡迎閱讀評論。

自古以來,世人都是讚揚忠勇之輩,而厭惡妥協之人的,尤其是在國家層面上的大事上。正是因為如此,在大部分的朝代,人們對於主和派和主戰派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認為前者是貪生怕死的存在,而後者則是英勇之輩。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主和派倘若獲得皇帝的重用,便會引起人們的爭議,比如三國時期的張昭便是如此。

張昭字子布,為徐州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是三國時期孫吳重臣。張昭一生之中做過不少次勸降孫權的行為,最為經典的當屬以下兩次:

第一次發生在公232年。

此時公孫淵在遼東反魏,邀請孫權一同出擊。孫權聽到消息之後非常高興,打算應允,但是張昭卻堅決反對,並提出了自己的理由。不過,孫權是個固執之人,還是忍不住出手了。張昭知道後非常生氣,於是乾脆就不上朝了,後來還是張昭兒子出面,兩個人才和解了。

第二次發生在公元208年夏天。

當時的曹操率領大軍浩浩蕩蕩南下,想要一統滅亡東吳。張昭對比了江東和曹操的實力,覺得此戰大敗幾乎已成定數,於是率領文武百官勸諫孫權歸降曹操。倘若不是周瑜和魯肅主戰的話,大概就沒有了後來「赤壁之戰」的經典場面了。

顯然的,一個面對戰爭如此害怕的人,在某種程度上是很難獲得人們的信任的。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世人對孫權重用張昭的行為非常不解,但是事實上,答案也非常簡單,主要分為以下幾點:

第一, 張昭是孫策為孫權留下的重要謀士參謀,是幫助孫權坐穩領導者位置的存在。

在《三國演義》中,孫策對孫權說過這樣經典的一句話,那就是「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而後,孫策甚至還對張昭說過「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從孫策的態度,我們不難看出張昭此時的地位與能力,也不難看出孫策對張昭的信任。

顯然的,張昭也沒有辜負孫策的期望,在所有人不服氣孫權的時候,他給了孫權支持,親自扶孫權上馬,並且還列兵讓孫權視察,讓孫權得以度過最難的歲月,並逐漸成長起來。

第二, 張昭選擇了投降,是深思熟慮後做出的決定,是對兩軍實力的正確概括。

雖然在後面的赤壁之戰中張昭被打臉了,但是這不過是一時的勝利罷了,倘若從長久而言,江東確實不是曹魏的對手,所以才有了後來的慘敗。既然結局都一樣了,其實張昭當時做出這樣的決定,也沒有錯。

第三, 張昭雖然主張投降,但是並沒有因此而放棄江東,當孫權決定殊死一戰的時候,張昭立刻轉變了自己的態度,積極為後方的戰略儲備做準備,保證前線沒有後顧之憂。

由此不難看出,其實張昭獲得了孫權重用,是必定的事情,畢竟一個有能力,時刻為國著想,並且還對孫權有恩情的人,怎麼可能會成為默默無聞之輩呢?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