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原話是「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當然有權術成分,主要是打感情牌,指望用道德約束諸葛亮走到篡逆這一步。從另一方面看,人死如燈滅,劉備其實也管不了身後事,於是他退而求其次,說這話留一個因果:假如事態真發展到那一步,諸葛亮可以擺明說先帝有言在先,這樣大家對奪位的反彈會小一些,諸葛亮也就沒有必要斬草除根做得太絕,更有可能保全劉家血脈。
其實,取不取代劉禪,都不是很重要的,托孤遺言在於,收買了孔明之心,想盡孔明感念知遇之恩,一定到竭盡全力,輔佐劉禪。劉備做事一向如此,當年趙子龍在長阪坡,在萬軍之中,左衝右突,救出阿斗,劉備不是摔了鏹保中的阿斗,「為此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把子龍收買的死心塌地。可私下呢?「子龍不可重用也」。帝王的心術,大抵如此。
雙方心知肚明,這話後面的玄機。如果諸葛亮有不臣之心,劉備也不會沒有應對之策。至於制約的手段,劉備不說,諸葛亮也不知道,不過他也不會去以身試法。最後,是劉備定下了他死後蜀漢的格局。劉禪垂拱而治,諸葛亮主持全局。為了防止劉禪這邊有問題,避免因外界原因,逼諸葛亮改變初衷,專門給了諸葛亮制約的權力。
從語言環境中可以判斷,劉備更多的是在提醒諸葛亮不要像曹丕一樣篡漢!同時,劉備也深知其子劉禪年紀尚幼、闇弱無斷,若諸葛亮自立將無人能夠阻止。所以,劉備之意也有對身後之事,無可奈何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