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的爆發,劉備是真的在意氣用事嗎?真相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夷陵之戰的爆發,劉備是真的在意氣用事嗎?真相

對X夷陵之戰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三國初年的夷陵之敗可以說提前宣告了蜀漢政權逐鹿中原的失敗。蜀主劉備一意孤行,為了奪回荊州,非要和曾經的盟友孫權一決雌雄,而不是選擇攻打篡漢的曹魏政權的雍州、涼州。劉備到底是怎麼盤算的呢?

作為亂世梟雄,劉備是很有能力的,並不像演義說的那樣,只會哭哭啼啼。而是一位比較優秀的軍事將領,在亂世中取得一片天下。雖和關張親如兄弟,對於有志向於天下的劉備來講,私人關係肯定比不了獲取整個天下更重要。劉備伐吳,是有他細緻的盤算的,也是冒風險的。

相對關羽之死,失去荊州才是劉備最大的痛。作為獨霸一方之人,他明白荊州的重要性,也知道荊州屬於難守之地,所以他派蜀漢的王牌關羽去守。很可惜的是,關羽沒有看清楚形勢,被呂蒙偷襲。如果關羽不被偷襲,荊州還可以保留很長時間,成為蜀漢的重要戰略據點,對於蜀漢伐吳、伐魏都有好處。很有可能劉備在益州穩定後,以荊州為據點討伐曹魏,這實際上比後來的諸葛亮伐魏要好很多。原來的計劃被徹底打亂,作為三國鼎立三方最弱的一方,面對失去荊州帶來的影響,他必須通過一場戰爭來消除。否則益州不穩,忠於劉璋的力量會有動作,關張之仇不報,老部下會有想法,形勢會很不穩固。劉備的真實想法不一定要打,是形勢逼迫他,不得不打。

奪回荊州並不是劉備唯一的目的,劉備賭上老本去伐吳,肯定是有所圖的。孫權在得到伐吳消息後,一再要和好,劉備堅決不接受。他知道,此時的孫權的壓力比他大,一旦劉備全力伐吳,孫吳不得不進行分兵防備曹魏,而蜀漢因為益州特殊的情況,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防守。放開手腳打,孫吳的主力並不敢應戰,自己是很可以佔便宜的。孫權為了避免兩面作戰,向曹丕稱臣。曾經有人建言曹丕,指出孫權面對的窘境,希望能夠在孫劉兩強掐在一起的時候,趁機偷襲孫吳,佔便宜,甚至滅了孫權,最次也能報赤壁之仇。想法是好的。曹丕之所以沒有行動,是因為曹魏代漢,天下還不穩,內部的事情還沒有處理好,萬一偷襲失敗,容易動搖根基,而曹魏對外作戰的主力軍隊在雍涼地區,從大西邊調兵到大東面,戰略意圖早暴露了。因此,曹丕只能選擇靜觀其變。這樣就變成了孫劉之間公平的決鬥,劉備一方畢竟根基淺,硬碰硬,輸給孫權的面非常大。撿便宜就無從談起了。

劉備的得力干將趙雲就建議他,應該討伐曹魏,曹魏是真正的漢賊,在道義上說的過去。問題是曹魏明顯要強於蜀漢,而曹魏把防禦的中心也放在了雍涼地區。劉備不傻,不會為了道義去做傻事。而且一旦和曹魏開戰,劉備將面臨腹背受敵的局面,孫吳敢偷襲荊州,就敢持續的抄劉備後路。在對雍涼沒有把握的情況下,還容易丟掉外圍僅剩的幾個戰略據點。而且雍涼的戰略地位明顯不如荊州高,曹魏的準備更充分。並且由益州到雍涼地區需要翻越秦嶺,後勤保障無法做到位,難度更大,如果出現危險,容易全軍覆沒。

劉備雖然屬於被動出戰,表面是來找孫權報仇。實際上是為了趁孫權理虧,重新奪回荊州,甚至鞏固戰果。作為久經戰陣的劉備來講,沒有便宜,沒有利益,不會興兵伐吳。當然,不可否認,劉備有意氣用事的可能,從戰前準備上看,蜀漢軍隊是準備不足的,再加上孫吳重用當時還不太出名的陸遜,劉備輕敵,致使火燒連營的情況出現。

劉備的意圖是速戰速決,這也符合劉備方面形勢需要,戰爭耗下去,對於國力弱的一方的蜀漢,壓力更大。陸遜認準了這一點,堅守不戰,劉軍的銳氣和復仇意志在逐步消磨,對於孫吳軍隊的防備意識減弱,對峙狀態由正月持續到七月,天氣轉熱,劉軍被迫安營在山林中,給陸遜火攻帶來機會。

夷陵之戰是一個轉折點,蜀漢的形勢急轉直下,認識到問題嚴重的劉備一病不起,托孤諸葛亮,與孫權重修舊好,勉強維持偏安西南的實力。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