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成為東漢主政者後 他為什麼會拒絕西涼軍歸降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王允成為東漢主政者後 他為什麼會拒絕西涼軍歸降

很多人都不瞭解王允拒絕西涼軍,接下來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瞭解。

王允拒絕西涼軍歸降,確實是一大臭棋,一個沒有戰略思維和整體戰術思考的領導人,終究會把國家帶入不可復興的深淵,王允確實是東漢末年的一個轉折人物,正是因為他的這一錯誤,導致東漢末年,出現了巨大的政治演變,最終形成了三個國家瓜分天下的格局。

其實不論是在正史也好,還是在三國演義這部傳統小說中也罷,司徒王允的角色都對歷史產生了重要影響,只不過在傳統小說當中,司徒王允的作用被神化了,很多事件的聯繫也都放在了他的身上,包括美人計也好,包括挑唆呂布與董卓之間的矛盾也罷,不論小說如何演繹,最終與歷史的結果都是一致的,那就是王在誅殺董卓以後成為當時東漢政權的主政者,當時東漢王朝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恢復政治平穩。

因為當時關東力量已經大亂,各自做大,相互割據,中央在經歷董卓的政治血洗以後也虛弱不堪,即便是統治中心長安,也沒有太多真正的國家軍隊能夠拱衛京師,王想到這一危機了嗎?他想到了,但是他卻沒有那個能力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確的一點是董卓進京,他所領導的軍隊西涼軍是戰鬥力較強的部隊,但在當時也不過3000人而已。

雖然之後董卓陸陸續續在西涼調入很多優質軍隊,但軍隊的規模也不會是數萬人,而董卓進京之前,大將軍何進所掌握的,國家軍隊也就只有寥寥一兩萬人而已,還有當時民兵等類軍隊組織,雜七雜八加起來,最多也只有五萬人左右,而且這些人裡還有相當一部分是曾經董卓所領導的軍隊,由於董卓亂政導致中央政權內部包括王自己都對西涼軍十分警惕。

對於這些人,不只是王允,很多當朝官員都不知所以,可以說西涼軍跟隨董卓犯了一個重大的政治錯誤,這個錯誤在董卓死後,迅速使西涼軍隊的統帥和士兵陷入政治危機之中,他們並沒有想要挾天子以令諸侯,他們沒有這樣的政治野心,他們只想立點軍功回去,成家立業,但是當他們發現自己的統帥竟然是國賊,並且已經被誅殺以後他們的心情是絕望的。

他們也希望極速撇清自己與國賊的關係,他們只是聽命於統帥,而並非犯上作亂的賊子,當時很多有見識的人也提出了管控軍隊的方法,處置西涼軍隊的問題,並不在意是獎賞赦免還是處罰,而在於動作迅速,要不然就是獎賞赦免肯定他們曾經進京勤王的功績,同時赦免他們追隨董卓的過錯,或者就是迅速對軍隊進行制裁,使他們最終有了一個結果。(穩軍心)

但是司徒王允卻在躊躇不決,他在等待,他在焦慮,而西涼士兵們則更為焦慮,時間拖得越久,政策越模糊,西涼軍的就認為自己要成為政治犧牲品的,後果越嚴重,到最後整個軍隊分崩離析,李傕,郭汜等人急於率軍隊奔回西涼,逃避制裁,可以說這時的西涼軍隊根本沒有對外界重大政治和軍事進攻的反抗,猶如一盤散沙。

但是兩件事情刺激了西涼軍隊,他們重新擰成一股繩,並一舉誅殺王,奪得東漢王朝的中央統治權,一個是王在對西涼軍隊處置猶豫不決的時候,卻十分迅速的處置,並處死了蔡邕,蔡邕當時的名士也是蔡文姬的老爸,董卓當時為了籠絡世人,對蔡文姬的老爸進行過一次重用。知遇之恩,當湧泉相報,即便不能相報,也在城門處痛哭董卓,這一點令王十分反感,隨即處死他,而這也導致西涼軍隊敏感過度,就連哭董卓都不行,那麼我們這些曾經董卓手下的軍隊將官會有好下場嗎?

第二件事就是賈詡出的主意,賈詡是一個戰略家,更像是一個戰略陰謀家,他出的各種主意都是以最大效果建成的,在這個時候,他建議李傕郭汜應該反其到而行,而並非像散兵游勇一樣地撤回西涼,撤與不撤都是一死,而且撤回去死得更沒有尊嚴,還不如奮起一擊,成功了,掌握中央榮華富貴,享之無盡,失敗了再走也不遲,最終的結果就是東漢政權與王一同埋葬,真正步入東漢混戰的歷史。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