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連環計獻貂蟬殺董卓 竟因一步走錯失天下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王允連環計獻貂蟬殺董卓 竟因一步走錯失天下

司徒王允以絕世美女貂蟬為餌,誘得呂布與董卓相互猜忌,並最終殺掉董卓,除掉董卓這一挾天子令諸侯的霸主,王允本有機會一步登天,但只因走錯一步,錯失天下。

初平元年(190年)二月,董卓擅自遷都,自己留守洛陽,司徒王允在長安代理朝政,他見董卓篡奪外露,既而策劃的誅董行動,也悄然展開。起初,王允與尚書鄭公業、司隸校尉黃琬商議,欲派遣楊瓚、士孫瑞以討伐袁術為名,出武關(今陝西商縣東南)實在分兵討董,結果,引起董卓疑心被阻止。之後,王允以鄉情厚意結納呂布,呂布原屬丁原部下,驍勇善戰,被董卓收買,誓為父子,封中郎將、都亭侯,守董卓內宅,成為董卓的親信。但董卓對他動輒暴怒,而呂布又與董卓傅婢私通,惟恐暴露心自不安。情急之下,他將這種擔心告訴了王允,王允正與士孫瑞策劃誅董,就此離間董、呂關係,說服呂布反正。終於在初平三年(191年)四月,董卓在宮門前,被呂布以詔命刺殺。

留在史書中的關鍵一節,是傅婢撼動呂布,事實是否如此,頗覺費解!到了元代《三國誌平話》流行後,將這一因果,演繹成呂布與妻子貂蟬失散多年,意外在王允府中相見,隨後王允送貂蟬至太師府與呂布團聚時,被董卓霸佔,這一切,又是王允事先的計謀。後來的《三國演義》,又進一步改編這一情節,成為小說精彩章節之一,這一影子式的人物,在諸多學術探討中,似有似無,留下的仍是謎團!

董卓被殺,朝野上下一片歡騰,長安士庶不惜賣掉衣物與珠寶,置酒相慶,可見人們對董卓的痛恨。隨後,夷滅董卓三族,黨羽下獄處死。其中,蔡邕也在其例,董卓被殺時,蔡邕正在王允處坐,突然聽到這一消息,驚詫之間,不由得發出歎息,王允勃然變色斥責他,你身為王臣,國主危難不思反戈,董卓伏誅反倒嗟痛,是什麼意思?蔡邕隨後表示認罪,並企望以鯨首之刑,續寫《漢史》。王允以國祚中衰,不可以佞臣執筆,使我輩受到後世誹謗。

當時公卿吝惜其才,太尉馬日磾等多人勸阻,王允執意不許,交付有司,隨後在獄中被殺。

蔡邕在董卓執政之初,先以威嚇,徵召他入朝,後又重用(三日曾歷三台),初平元年,拜為中郎將。但蔡邕不為董卓一黨,又對董所為多有規勸,甚至想棄官逃匿山東(太行山以東)。蔡邕之死,士林惋惜,馬日磾認為王允做的過分,曾說「廢紀滅典,其能長久。」董卓死後,王允錄尚書事,以呂布為奮武將軍、假節(某方面代替皇權),禮儀如同三公(太傅、司徒、司空),封溫侯,與王允共執朝政。但對呂布的一些建議,並不在意,如呂布曾提出將沒收董卓的財物,分賞公卿、將校,王允不予理采,並視呂布如劍客,而呂布亦以功勞自誇,似有不平之意。

對於董卓統領的涼州軍,王允開始打算赦免,但轉念認為,「此輩無罪,從其主耳。今若名為惡逆而特赦之,適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故此,未予實施不了了之。

當初,中郎將牛輔(董卓之婿)奉董卓之命,率一支軍駐守陝縣(今河南三門峽市)。此刻,呂布派出李肅誅殺牛輔,牛輔在交戰中雖勝一陣,但大勢已去,營中夜有叛逃,牛輔隨後被部下所殺,王允以該軍解散了之。有人建議,涼州軍與關東積怨深,解散後擔心人人自危,不如派皇甫嵩收編,就地屯紮,再徐與關東聯絡。王允認為,關東與我志在誅董,今若以其軍屯陝縣,必將引起他們懷疑。此前,軍中校尉李傕、郭杞等,正掠略陳留(今河南陳留)、穎川(今河南禹州)等地。待他們回來牛輔已死,軍無主帥。李、郭等要求赦免,王允以一年不能有二次赦,不予應允。這時軍中盛傳連蔡邕都被殺,又謠傳要誅盡涼州人,李、郭等正準備逃散,校尉賈詡說,「不如率眾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若不濟,走未晚也。」由此引發出以李傕為首的兵變。

王允得知事態嚴重,急派涼州士族胡文才、楊整修到陝縣解釋,行前以強硬口氣說,「這些鼠輩要幹什麼?去把他們叫來!」王允的傲慢激怒了二人,加劇了叛亂進程。數千叛軍一路收兵,至長安已有十萬之眾,並與董卓另部樊稠、李蒙等一同圍城。相持十日,呂布軍中蜀兵為內應,導致京城失陷。呂布且戰且退,並約王允出逃,王允以赴死決心,臨難不避。呂布率餘部逃出武關,李傕縱兵血洗長安,公卿數人罹難,吏民萬人被殺,一片血雨腥風。當時王允同鄉宋翼、王宏擁兵近在郊畿,李傕感到有威懾,不敢立殺王允。但宋、王不能同心抗敵,終被李傕擒獲,六月,連同王允一同被殺,市井為之流涕。匆匆二個月,王允的短促執政,最終化為悲壯的落幕。

王允所以未能實現重整朝綱的夙願,原因很明顯。雖說他剛楞嫉惡,忠心捍衛漢室,辦事不以權宜之計。但他居功自傲,以為董卓死後,就無可顧及,過於自信小視他人,輕視於突變下的複雜因素,以意氣用事,是他失敗之快的根源。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