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和司馬師相抗衡的李豐是個什麼樣的人?他是何種下場?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敢和司馬師相抗衡的李豐是個什麼樣的人?他是何種下場?

嘉平三年(251年),司馬懿病逝後,司馬師以撫軍大將軍輔政,獨攬朝廷大權,次年升為大將軍。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李豐(?~254年2月)字安國(一說字宣國),馮翊東縣(今陝西省渭南市大荔縣一帶)人。李豐是三國時期的曹魏大臣,衛尉李義之子。對於李豐來說,因為在曹爽和司馬懿之間搖擺不定,兩面討好,為世人所鄙視。但是,等到司馬師執掌大權的時候,李豐卻密謀除掉司馬師,這可以說是判若兩人了。那麼,問題來了,對於曾經搖擺不定的李豐,為什麼敢和司馬師相抗衡,他最終又是什麼結局呢?

首先,根據《三國誌》等史料的記載,李豐是曹魏衛尉李義之子。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即位。曹丕在位時,李豐善於品評人物,已經小有名氣了。但是,李豐的父親李義不願意他這樣早早出名,就叫他閉門讀書,斷絕和賓客之間的往來。

起初,曹叡還沒有登基稱帝的時候,就已經從吳國降將的口中,聽到了李豐的名字。等到曹丕去世,曹叡即位之後,李豐擔任黃門郎,從而得到了曹叡的關注。在此基礎上,李豐轉任騎都尉,給事中。曹叡駕崩後,他擔任永寧太僕,但是,縱觀李豐的一生來說,因為名過其實,很少得到重用。

正始年間,李豐擔任曹魏的侍中尚書僕射。起初,李豐的兒子李韜被選中娶曹魏公主為妻,李豐雖然表面上推辭,而內心不怎麼害怕。

曹芳在位時,大將軍曹爽架空了司馬懿,逐漸篡奪了曹魏大權。在司馬懿和曹爽明爭暗鬥的背景下,李豐在曹爽與司馬懿之間兩面討巧,不明確表態,因而有人世人譏諷他道:「曹爽的權勢像開水一樣炙熱,太傅司馬懿像殘羹一樣冰涼,而李豐則搖擺不定。」對此,在筆者看來,正是因為李豐沒有站到曹爽這一邊,所以,等到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後,自然也沒有為難李豐這位大臣。

根據《三國誌》等史料的記載,到了公元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祭陵,發起了兵變,以此除掉了曹爽及其黨羽,這就是著名的高平陵之變。在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父子掌握了曹魏大權。值得注意的是,得知司馬懿誅殺曹爽及其黨羽的消息後,李豐非常恐懼,精神立即萎靡,蜷伏在地上站不起來了。

對此,在筆者看來,雖然李豐沒有明確站到曹爽這一邊,但是,畢竟他的兒子娶了曹魏公主為妻,所以,李豐自然擔心司馬懿會對自己不利。當然,司馬懿為了穩固大局,並沒有真的拿李豐怎麼樣。進一步來說,在司馬懿心目中,李豐不是一個威脅。

嘉平三年(251年),司馬懿病逝,享年七十三歲,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謚號宣文。在司馬懿去世後,中書令一職空缺,新任大將軍司馬師徵詢朝臣意見:「合適補任的人為誰?」有人推薦李豐。對於李豐來說,也想借助這一官職,從而依附於皇帝曹芳。於是,李豐就接受了沒有推辭,而就大將軍司馬師來說,則上奏皇帝曹芳,任用了李豐。

在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原本執掌兵權的征西將軍——夏侯玄,被調到朝廷擔任太常,這是變相奪取了夏侯玄手中的兵權。自此之後,夏侯玄在朝廷自然是十分失意的。與此相對應的是,張緝因為是皇后之父而免去郡守閒居在家,他也很不得意。

在此背景下,司馬師雖然提拔了李豐,然而李豐私下裡卻偏向夏侯玄。於是,李豐結交張緝,打算除掉司馬師,改立夏侯玄為大將軍。對此,在筆者看來,曾經猶豫不決的李豐,之所以敢和司馬師相抗衡,目的就是為了奪取更大的權力。並且,李豐的兒子娶了曹魏公主,這也促使李豐在立場上偏向於曹芳。而就曹芳來說,同樣有除掉司馬師的打算,畢竟,誰都不想成為第二位漢獻帝。

一番謀劃之下,李豐暗地命令他的弟弟、兗州刺史李翼請求入朝,想使他率軍進入都城洛陽,從而增加對抗司馬師的勝算。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兗州刺史李翼請求進入朝廷,卻沒被司馬師批准。

最後,根據《三國誌》等史料的記載,嘉平六年(254年)二月,李豐等人打算借君王御駕親臨、各門有衛兵之機,誅殺大將軍司馬師,以夏侯玄代替他,以張緝為驃騎將軍。但是,司馬師聽到風聲,為了查明事情的真相,司馬師請李豐來相見,向他詢問,但李豐卻不以實言相告;司馬師責問李豐,李豐知道事情敗露,於是正色說:「你們父子心懷奸邪,將要篡奪江山,可惜我力不能及,不能將你擒殺誅滅!」

司馬師被李豐痛罵之後,勃然大怒,於是斬殺掉李豐。接著,司馬師又逮捕了李韜和夏侯玄、張緝等人,都送交廷尉收監。嘉平六年(254年)二月庚戌(二十二日),司馬師將張緝賜死獄中,並斬殺李韜、夏侯玄、蘇鑠、樂敦、李賢等人,並誅滅三族,其餘的親屬都被流放到樂浪郡。綜上,對於李豐這位曹魏大臣,雖然向司馬師發動了進攻,卻因為消息提前洩露,從而功虧一簣。面對李豐等人,司馬師自然是毫不留情,將他們斬草除根。當然,對於司馬師來說,此舉也遭到了不少曹魏將士的不滿,從而爆發了毌丘儉、文欽之亂。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