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扇綸巾並不是用來形容亮,而是被三國演義所耽誤的周郎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羽扇綸巾並不是用來形容亮,而是被三國演義所耽誤的周郎

三國中,我最不喜歡西蜀。其中大部分原因來源於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還依稀記得小時候,初看三國,羅貫中的描寫和父親的影響,對蜀國印象好得就像迷了一位電影明星。而現在,有了自己的思想後,我越發地排斥蜀國。

我不明白的是,羅貫中為什麼要這麼偏向蜀國,把西蜀描寫得天花亂墜。難道他是儒家仁政的支持者?而在我看來,在那個爾虞我詐的三國時代,劉備所主張的那種「仁義」實在是虛偽透了,這種「仁義」怎麼能夠在當時的亂局中站得住腳呢,僅靠民心嗎?!我認為劉備不失為三國中最虛偽的人,要不怎麼會有那句:「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呢。我並不是有多大意見,小說本就不是正史。但是《三國演義》對世人影響太大,也不免冤屈了不少名士。其中最冤的,就非周瑜莫屬了。

《三國演義》中,周瑜什麼形象?氣量狹窄、不能容人、年輕氣傲,還天天想著要殺劉備、諸葛。嗚呼!臨終還被羅貫中逼著說出了千古流傳的:「既生瑜何生亮!」其實歷史上的周瑜,可謂是接近完美的古今第一儒將。他不似平常謀士參謀,裡外酸氣;也不似尋常武將,上下粗莽。而是文韜武略樣樣精通。唯一沒有負了公瑾的是沒有把他外貌醜化啊!那樣一來,豈不是看了《演義》後去把真實周郎發掘出來的興趣也沒了嘛。

公瑾還精通音律,在酒醉後仍能聽出樂曲的闕誤,並加以指出和調整。所以流傳著一句:「曲有誤,周郎顧。」據說和名曲《廣陵散》並稱的樂曲《長河吟》就是周郎所作。

周瑜雖為武將,卻性格溫良、舉止儒雅,胸襟寬廣。《三國誌》記載,他「性度恢弘,大率為人」。《江表傳》又記載,周瑜曾與東吳大將程普有矛盾,程普不服氣年輕得志的周瑜,常倚老賣老,盛氣凌人。而周瑜卻沒有因此而記恨,反而更恭敬地對待程普。最後程普終於漸漸悔悟了,所以對周瑜也越發敬重,還對身邊的人說:「與公瑾相交,就像喝了甘甜的美酒,不知不覺變陶醉於他了。」如此寬宏之公瑾,竟死於氣窄,真是滑稽啊!

又者說來,隱去神話光環的諸葛亮,真的不足道也!他其實出身官宦之家,根本不是什麼「村夫」。「三顧茅廬」確有其事,不過也不似《演義》中的繁瑣。《三國誌》中近五個字的敘述:「凡三往,乃見。」令世人稱奇的《隆中對》,魯肅、周瑜早有相似的方略,為「二分天下」。當時天下已經分割殆盡,只有西蜀能做文章了。不免就「英雄所見略同了」。什麼「舌戰群儒」,什麼「借東風」統統子虛烏有。「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空城計」等奇謀也是張冠李戴。何況當時孔明連「軍師」的邊兒也沾不上,甚至連參與劉備軍務的機會也沒有,只是被派去江東遊說不假,但出計就大大虛造了。如此孔明,何妒之有呢?!

羅貫中的歪曲、醜化周瑜就是為了神話諸葛孔明,為了拔高西蜀。那種孔明,連魯迅也作出了「狀諸葛亮之智而近於妖」的評論。可見,羅貫中的神話誇張到了失真的水平。而為什麼周瑜會成為羅貫中「損人利亮」的人選呢?我個人覺得,其一是因為周瑜完美得出奇,又有英雄配佳人的美傳,太令人嫉妒了;其二,即使無限神話了孔明,焦點還是會被公瑾奪走,所以他認定,周瑜的完美形象不可不除也!噫,雖說《演義》只是小說,不為正史,但其影響力實在是太大了,以至於使周郎蒙冤啊!「羽扇綸巾」的形象要是沒有蘇軾,那所有人都會以為是孔明的原裝形象了。

不過他人不明又何妨?只求自己不被《演義》所誤。不過,天妒英才,周瑜年僅三十六歲便病逝了。公瑾啊公瑾,你可知千年之後,還有人在為你歎息!

千古風流話周郎 既生瑜,何生亮!」病重的周瑜說出了最後一句話,溘然長逝。《三國演義》中周瑜的形象,是個嫉賢妒能、小肚雞腸的人物,一生與諸葛亮鬥智,最終被諸葛亮氣死。這其實是一個極大的誤讀,真實的周瑜實乃接近完美的古今第一儒將。

羽扇綸巾 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常被今人藉以描繪諸葛亮的形象,以突出他的儒雅。而「羽扇綸巾」真正的主人,卻是「遙想公瑾當年」中所提及的周公瑾。

周瑜(175~210),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人。周瑜出生在世家大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做過東漢的太尉(九卿之一),父親周異做過洛陽令,可謂門庭顯赫。少年周瑜相貌英俊,體格健壯;他飽讀詩書,精通兵法,年紀輕輕便有雄才大略。時值東漢傾頹,群雄逐鹿,破虜將軍孫堅在江東起兵,討伐董卓。孫堅的兒子「小霸王」孫策與周瑜同年,兩人志趣相投,情同手足。後來,周瑜與孫策合兵征戰,所向披靡,稱霸江東。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