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手裡唯一的選官名額,為什麼送給了袁紹的兒子?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劉備手裡唯一的選官名額,為什麼送給了袁紹的兒子?

說到劉備,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三國網小編為各位介紹一下此人的歷史小故事。

官僚隊伍是維繫封建統治的框架,自古以來官僚的產生方式,都關係著王朝的穩定。自進入封建社會以來,我國古代的官僚大多是世襲制,貴族將官職全部壟斷。雖然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這一保守的選官制度促進了封建國家的穩定,但並不利於長期的健康發展。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為了適應國家統治的需要,首次建立了一整套新的選拔官吏的制度——察舉制。

與夏、商、西週三代實行的「世卿世祿制」不同,察舉制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推選人才的制度,開始讓下層百姓有機會進入官僚隊伍。此舉的本意是為了提高官僚隊伍的能力,對世襲官員形成衝擊,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察舉制漸漸地變了味。由於長時間的大一統,所有人都更加在乎各種「情」,正如那句經典台詞「江湖不是打打殺殺,江湖是人情世故」。正因如此,被推薦當官的人往往會感激推薦自己的人,投桃報李會在自己具備舉薦資格後優先推舉「恩人」的子孫。

在這種情況下,本意是想打破世襲弊端的察舉制,變相的成為了世襲制。於是東漢中後期出現了諸多的世家大族,比如「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家族、弘農楊氏家族等等,都是門生故吏遍天下的名門望族。有這樣的家族出身,家族子弟即便職位不高,也不會將一些位高權重之人放在眼裡。這就是為什麼董卓權傾朝野時,官職並不高的袁紹敢和他叫板。不僅如此,當討董聯軍會盟時,盟主袁紹的官職只是一個區區渤海郡太守,而官職最大的冀州牧韓馥也甘心聽命。原因不是別的,韓馥是老袁家的門生。

汝南袁氏門生故吏遍天下,不僅是諸侯會盟的眾望所歸,也是許多非士族出身軍閥巴結的對象,比如劉備。劉備自稱是中山靖王之後,堂堂漢室貴胄,卻依舊在身份上比那些士族矮一截。漢室皇親還比不上那些士族子弟?這還真比不上,因為劉備曾經做過「織席販履」的營生,被士族看不上很正常。在徐州牧陶謙病故之後,劉備曾短暫擔任過徐州牧,成為了一方諸侯。此時的劉備手中也終於有了一個「舉茂才」的名額,這來之不易的名額,自然是萬分珍貴的。

當時劉備手下武有關張、文有簡雍、糜竺和孫乾等人,這批人都是劉備的創業元老,可無論是對他們還是對徐州本地的士族,劉備都沒有捨得用這個名額。那劉備將這個名額給了誰呢?答案是袁紹長子、時任青州刺史的袁譚。袁譚雖是袁紹長子也是封疆大吏,但一直苦於政治出身不夠「完美」,袁紹手中的指標並不多,為了拉攏河北士族,自然無法優先考慮兒子。古人講究名副其實,當時的袁譚缺的就是這個「名」。所以當劉備將自己唯一的名額送給他時,他是立馬就接受了的,劉備送了袁紹父子一個天大的人情。

這就是為什麼後來劉備逃亡時第一個想到河北,為什麼袁譚得知消息後,會親率大軍迎接的原因。並不是劉備的「仁義」大旗起了作用,而是他知道袁氏父子一定會收留自己。結果也和他猜想的一樣,到了袁譚的青州之後,劉備受到了熱情的款待,正在官渡指揮作戰的袁紹得知消息後跑了二百里前來迎接。

漢末至魏晉的士族不同於歐洲中世紀的貴族,不是皇帝給個官職爵位就行的,頂級士族都是家族好幾代人乃至十幾代人不斷絕的傳承,判斷標準極為嚴格。所以學富五車還家財萬貫的魯肅不是士族、父兄南征北戰但爺爺賣瓜的孫權不是士族、祖上曹參但爺爺是宦官的曹操也不是士族。既然消滅不了士族,那就和他們站在一起。劉備將自己手中來之不易的選官名額拱手送給了袁紹的兒子,看似血虧,實則穩賺不賠。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