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真的想讓諸葛亮取代劉禪嗎?他托孤時是否真心?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劉備真的想讓諸葛亮取代劉禪嗎?他托孤時是否真心?

說到劉備,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三國網小編為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跡。

公元223年,劉備在與東吳大戰失敗後,在白帝城病危,並將諸葛亮招到白帝城,將他的兒子劉善托付給了諸葛亮。

在這段著名的歷史托孤的故事當中,劉備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他對諸葛亮說: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後世針對這句話的意思,也產生了很多的分析。那麼為什麼劉備要說這句話呢?這句話蘊含了哪些含義?

劉備是讓諸葛亮取代劉禪嗎?

關於「君可自取」這句話,人們最直觀的理解就是認為,劉備讓諸葛亮可以取代劉禪,自立為王。像在《三國誌》的白話解讀中,也是把君可自取,翻譯為您可以取代他。

雖然《三國演義》是具有文學色彩的故事,但是在對劉備托孤這一段的描述上,也會講為,劉備告訴諸葛亮,如果劉禪中用,可以自己取代他。

按照這樣解釋,很多人對於劉備的行為給予了極大的讚揚。認為雖然在古代,劉備的思想卻非常的前衛,對於君臣關係沒有一種既定的想法。

就像《三國誌》的作者陳壽更是對劉備的做法,給予了大大的讚揚。他認為,劉備放心地托孤諸葛亮,甚至對他說,可以自己取代劉禪,是對諸葛亮的極大信任和放心。他認為這時的劉備,心中沒有其他的心思。在陳壽的眼中,劉備和諸葛亮是一對非常難得且相互信任依賴的君臣,這種君臣關係也是古往今來少有的。

不過,也不是人人都對劉備和諸葛亮的君臣關係,持有積極的看法。特別是一些主張「為君之道」的人認為,劉備之所以對諸葛亮說君可自取,是在試探諸葛亮。

這一派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康熙。康熙作為一個執掌朝堂、及其富有經驗的統治者,他在看東漢末年的歷史時認為,劉備雖然被刻畫成一個仁義賢德的君主,但是在君位的繼承人上,他不可能也不會輕易退讓。在康熙看來,劉備之所以對諸葛亮說君可自取,實際是在試探諸葛亮。

劉備不放心諸葛亮但也熟悉他的性格,所以劉備反其道而行之,先拋出來一句「君可自取」把諸葛亮架上去,這樣讓他不敢輕舉妄動。

君可自取,還有另一番解釋

無論劉備信任諸葛亮還是不信任,上面這兩種解釋,其分析的前提都是把「君可自取」的取,理解為「取代」。但我們知道,古代文言文翻譯到現代漢語其實有很多的意思。

在我國現代歷史學家的眼中,這個「取」字就可以有多種分析。比如,四川大學方北辰教授認為,「取」並不意味著取代,而是「選取」。

何為選取?

劉備去世前,他不只有劉禪這一個兒子。因此,選取的意思是說,如果劉禪不才,可以從劉備其他的幾個兒子中再選擇一位立為新君。

持有這一種觀點的人大多是從劉備畢生的願望來分析的。他們認為,在三國時期劉備所期待的就是「興復漢室」。他被強調的劉皇叔身份,也恰恰證明在劉備的心中有恢復漢室的願景。但如果一旦由諸葛亮獲得君位,就不符合劉備所追求的目標了。

另外,劉備除了兒子劉禪外,還有個兒子叫劉封。劉封是劉備的養子,但是劉備給他取名為「封」和劉禪的「禪」字連在一起就是「封禪」。

何為封禪?就是後代祭天和祭祀祖先的意思。如果劉備沒有成為君主的意思,又怎麼會給自己的兩個兒子這樣取名字呢?

況且在那個時代,人們不認為劉備可以做到這樣「高風亮節」,把自己家族的君位可以拱手讓給其他人。

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劉備或許根本沒有打算讓諸葛亮取而代之。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