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長河不停的流淌,歷史在不停的發展,讓三國網小編帶大家撥開歷史的迷霧,回到那刀光劍影的年代,看看孫權的故事。
宋寧宗嘉泰三年,在家賦閒了八年之久的辛棄疾,再一次被朝廷啟用。
此時,他已年過六旬,鬢白如霜。
當得知朝廷準備對金國用兵時,老態龍鍾的辛棄疾似乎一瞬間變得容光煥發。
北固亭下,江水悠悠,放眼望去,豪情頓生,他不由得脫口而出:「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辛稼軒口中盛讚的「孫仲謀」,便是我們今天的主角——孫權。
縱觀孫權的一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驚喜,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感歎。
年少時,他意氣風發,英雄了得;
中年時,他鼎足江東,縱橫捭闔;
卻不想在晚年時,活成了一個狂妄自大的昏庸之人。
能善始而不能善終,也許,這便是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吧。
少年能扛:肩有多寬,路有多遠
孫權自小便顯露出「異於常人」的風姿,他不僅長相清奇,而且性度弘朗,因此深受父兄喜愛。
不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苦其心志。
在孫權九歲那年,父親孫堅在征討荊州的戰鬥中死去,年幼的孫權遭遇到人生第一次打擊。
從此,他不再擁有父愛,不過好在他還有一位長兄——孫策。
古人常說,長兄如父,長嫂如母。
失去父親後,孫權便跟在孫策左右。
孫策有意培養這個弟弟,便給他安排一些內部事務來做。
於是,年僅十五歲的孫權被任命為陽羨縣長。
孫權雖然年紀輕,但卻本事非凡。
陽羨在他的治理下,呈現出了欣欣向榮的面貌。
孫策對孫權寄予厚望,而孫權也盡心竭力地輔佐兄長,只可惜,正當他還想跟著兄長學習更多本事時,人生的第二次重大打擊悄然降臨了。
建安五年,孫策遭人刺殺。在臨死前,他把自己的妻兒老小,把江東的基業統統托付給了孫權。
就這樣,未滿20歲的孫權成了江東基業的繼承人。
在父兄相繼離去的情況下,他不得不長大,也不得不承擔起這份重任。
孫權掌權初期的江東,可以說是內憂外患。
廬江太守李術公開反叛;廬陵太守孫輔倒向曹操;會稽等地的數萬山賊也伺機作亂。
面對如此困境,孫權卻表現出了超越年紀的老成。
他以張昭為師,以周瑜為兄,很快便把風雨飄搖的局勢安定了下來。
不過,在此後不久,孫權就迎來了人生中最強大的敵人——曹操。
面對曹操的大軍壓境,孫吳內部大多數人都主張投降,但孫權卻不甘心將父兄的基業拱手讓人。
在聽過魯肅和周瑜的分析之後,他更加堅定了抵抗曹操的決心。
在面對眾多主降的大臣時,一向寬厚的孫權,揮劍怒砍桌角,堅定的說道:「再有言降曹者,有如此案!」
最終,孫權力排眾議,選擇了聯劉抗曹,打贏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場大戰。
盧梭曾說:
磨難,對於弱者是走向死亡的墳墓,而對於強者則是生發壯志的泥土。
人生漫漫,總有不幸,遇事能扛,無懼飄零。
青青幼苗,終須經歷風吹雨打,方能欣欣向榮。
初出茅廬的少年人,往往多了一分銳氣,少了一分擔當。
面對磨難與不幸時,他們會選擇逃避,選擇放棄,最終失去一次成長的機會。
其實,少年人要敢作敢當,能幹能扛,傷心難過在所難免,擦乾眼淚,繼續向前。
要知道,在這個世界上,你若不勇敢,便沒人替你堅強。
中年要忍:
想當絕頂高手,就從學會挨打開始
孫策在臨終前,曾苦口婆心地對孫權說道:
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卿不如我;舉賢任能,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論打架,孫權遠不如父兄,但說起「隱忍」,他可比孫策強多了。
亂世之中,強者為尊,如果你成不了最強者,那就一定要學會「忍」。
能忍,才能留得青山在;會忍,才能處處佔上風。
說起三國第一忍,我們都會想到司馬懿,但我們也許不知道:孫權的「忍功」完全不遜於司馬懿。
赤壁戰後,孫權便開始計劃著奪回荊州,但他卻沒有立刻採取行動,而是隱忍不發,等待時機。
建安22年,孫權一方面主動與曹魏修好,另一方面則對關羽極力奉承、百般忍讓。
他曾派諸葛瑾為自己的兒子說媒,想要迎娶關羽的女兒做兒媳婦。
誰知關羽非但沒同意,還當著諸葛瑾的面狠狠侮辱了孫權一番:「虎女焉能嫁犬子!」
面對關羽的辱罵,孫權並沒有拍案而起,而是忍了下來。
什麼叫做「忍」?忍,就是心裡藏刀,此刀不出則已,一出驚人!
在關羽看來,孫權這種連被罵都不敢還嘴的「無膽之人」完全不足為懼,卻不知,就是他眼中的無膽之人,最後要了他的命。
建安24年,前方傳來了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的消息。
關羽的不可一世,正是孫權寶刀出鞘的好時機,一場「討羽自效」的陰謀正在關羽的身後悄然開始……
最終,呂蒙白衣渡江,荊州全線潰敗,關羽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孫權的隱忍,終於得到了回報,他如願以償地奪回了心心唸唸的荊州。
但奪回荊州的孫權,不僅沒有沾沾自喜,反而變得更加低調隱忍。
殺掉關羽,奪了荊州,必將引來劉備的怒火,所以孫權再一次選擇隱忍,只不過這次是向曹丕低頭。
得知曹丕稱帝的消息後,孫權立即上表向其稱臣,並接受了「吳王」封號。
他心中清楚,自己與劉備撕破了臉,如果此時再不與曹丕聯絡好感情,那後果將不堪設想。
事實證明,孫權再一次「忍」出了自己想要的效果。
當劉備舉兵來犯時,曹丕不僅沒有趁火打劫,反倒對江東進行聲援,最終成功擊敗劉備,再一次化險為夷。
《醒世恆言》曾說:「事不三思終有悔,人能百忍自無憂。」
忍是一種無形的力量,但卻能幫我們解決有形的困難。
人到中年,不僅要承受著來自各方的壓力,就連本身精力也大不如前,此時的我們更需要隱忍。
從隱忍中尋找良機,從隱忍中得悟變通,最終實現人生的突破。
晚年別飄: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赤壁敗曹操,夷陵敗劉備,連這兩位大佬都曾敗於己手,這世間更有何人能阻擋我孫權前進的步伐?
公元227年,隱忍多年的孫權終於挺直了腰桿,決心稱帝。
此時的孫權走上了人生巔峰,同時也在自尊自大的道路上一去不返。
總而言之,稱帝后的孫權,他有點飄!
既然自稱「大帝」,那自然就得幹些大帝該幹的事,而開疆拓土正是這樣的事。
孫權打開地圖,四下一掃:蜀漢是同盟,不能動;曹魏太強,動不了。
算來算去,能體現東吳大國之威的地方也就只有偏遠地區了。
於是孫權派衛溫和諸葛直乘船浮海去攻打台灣、海南一代的土著居民,順便尋求一下長生不老之術。
結果二人只帶回了海島上的幾千島民,據《資治通鑒》記載,「衛溫、諸葛直軍行經歲,得夷洲數千人還,士卒疾疫死者什八九。」
孫權一看所得還不如損失多,一怒之下,便給二人來了個「辦事不力、下獄誅殺」。
但遭遇碰壁後的孫權並不甘心,他繼續尋求機會建功立業。
公元233年,原本割據遼東的公孫淵遣使向孫權稱臣,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是個陷阱,可孫權卻偏偏就信了。
異想天開的他居然相信公孫淵的一面之詞,派人將兵萬人,攜帶無數珍寶去招降公孫淵。
結果寶貝讓人扣了,人頭讓人砍了。
孫權得知此事後,大怒道:「朕年六十,世事難易,靡所不嘗,近為鼠子所愚,令人氣湧如山。」
大帝盛怒之下,竟然要發兵跨海攻打遼東,幸好因群臣勸阻而作罷,否則必定損失慘重。
對外擴張失敗了,對內治國也是一塌糊塗。
吳國國政向來以用法深刻著稱,為了減輕百姓負擔、施行仁政,陸遜曾多次上書勸諫,然而並沒有得到孫權的認同。
正是由於這種壓迫式的統治,使得孫權後期「盜賊蜂起」,但他仍是不思反省,總覺得自己聖明無比。
於是他一面下詔令諸縣城治城郭、起高樓,一方面重用術士王表、紡績諸人,事事問於神道。
由於孫權的自高自大,東吳從此陷入了混濁腐敗的深淵中。
《道德經》有言:「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歷史已經無數次證明了這句話的真實性,但仍有數不勝數的後來者不思教訓、自投深淵,晚年的孫權便是最好的反面教材。
人生遇沉浮,沉穩當其路。
人到晚年,應有一份自省沉穩的心智,不驕不躁,砥礪而行,用「善始善終」為自己的人生交上一份完美的答卷。
孫權的一生可謂是:
前後矛盾,可喜又可恨。
少年時的堅強,使他披荊斬棘;中年時的隱忍,使他縱橫捭闔;晚年時的驕矜,使他昏庸落幕。
沒有誰的人生注定完美,也沒有誰的人生注定缺陷,每個人走過的路,都是自己曾經的選擇。
完美的開端,並不意味著會有一個完美的結局,惟有那些善始善終之人,才能一路笑到最後。
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於功虧一簣;人生最大的悲哀,莫過於有始無終。
願朋友們以此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