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繼承只有為什麼放著疲弱的蜀漢不打?而是偏偏選擇打孫權?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曹丕繼承只有為什麼放著疲弱的蜀漢不打?而是偏偏選擇打孫權?

對曹丕打孫權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三國時期,夷陵大敗後,劉備薨逝於白帝城,蜀漢的實力跌至谷底。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曹丕寧可伐吳,也沒有乘機攻擊疲弱的蜀漢。如此不合情理,究竟有何蹊蹺呢?

我們首先來看看伐蜀的利害得失。正所謂「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魏蜀兩國邊境只有二三個險關通道,出來不容易,進去也困難,雙方只要派少部分軍隊扼守險要,哪方都難以撼動對方。而且,劉備諸葛亮經營蜀漢數十年,政治基礎已經穩定,即使劉備伐吳失敗,遭受重創,力量攻不足而自保有餘。再加上曹魏若伐蜀,投入軍力少則不能建功,投入軍力多則施展不開,後援難繼,容易失敗。同時,蜀地地處偏僻,遠離國家傳統中心中原地區和江南富庶地區,政治影響不夠大;還有很大可能兩線作戰,要防著老二東吳從雙方邊境廣泛的接觸線上捅上一刀。所以分析利害,伐蜀害多利少實不可取。

其次再來看看伐吳的利害得失分析。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在之前,曹操曾率八十萬水陸大軍企圖一舉攻下東吳,當時劉備還未成器,一路逃竄,去聯合東吳共抗曹操。曹操想一鼓作氣將他們一起收拾了,結果遭受赤壁大敗,只有老老實實回老家悶著頭發展。但曹丕既然稱帝,作為名義上的全國統治者,必須要對結束分裂局面作出表示和努力,討伐不服從中央的割據勢力,以昭示中央朝廷絕對天下正統的地位。

曹丕稱帝之後,雖然三國鼎立力量對比並沒有大的變化,但伐吳有如下好處:第一,可以向吳蜀及內部各方宣告曹魏政權的正統地位。第二,由於魏吳的接觸地域區大面廣,而且東吳地大人多,可以大造聲勢,在曹魏和東吳、蜀漢三方內部產生較大的政治影響。第三,是軍事上也可控,由於長江防線的存在,進可攻,退亦可守,不會一敗塗地。所以,伐吳是一個政治、軍事都較有利的可選項。而且還有接下來講的因素。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曹丕的憤怒。曹丕作為曹魏集團的最高領袖,他的想法情緒也必定會摻雜進所作出的各個決策中去。東吳孫權對曹魏的關係屢次顛三倒四、背信棄義,有求於人時就向曹魏稱臣服軟,但危機一過就馬上就翻臉不認人。因此曹丕懷有對孫權的一腔憤怒,為了爭回面子懲罰孫權,需要找個機會發洩怒火,於是傾向於攻打東吳。所以,伐吳是曹丕內心情緒化的選擇。

最後,正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曹操去世後,曹魏集團對青州兵失去掌控,青州與徐州勢力伺機欲政變,成為內部最大隱憂。曹丕政權穩定後,開始逐漸將二州的兵權收回。後來曹丕兩次發動廣陵戰役,雖打著討伐東吳的旗號,實際是為了整肅青州徐州的豪強勢力而來,最終消弭叛亂於無形。伐吳不過都是虛晃一槍,最後魏吳雙方軍隊主力都未接觸,就不了了之。

所以,曹丕伐吳還可以順手牽羊。綜上所述,曹丕稱帝后伐吳不伐蜀是有多方面考慮的選擇,雖然不是最優的,但也基本達到了主要目的。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