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昭提出了投降曹操的建議,為什麼孫權沒有採納?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張昭提出了投降曹操的建議,為什麼孫權沒有採納?

孫權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是孫策托孤於張昭與周瑜時對孫權說的一句內心話,其大意是說,國家內政方面的大事遇到疑難,無法決策時,可以多問問張昭;國家外交、對外戰爭等方面的事情,如果一時決心難下,可以多聽聽周瑜的意見。

這句話出自《三國演義》,正史沒有記載。不過,《三國誌》裴松之注引用《吳歷》的內容,說得更透徹。

孫策對張昭說:「如果孫權沒有能力承擔大事,您就可以取而代之。」

不過,自始至終,張昭既沒有取代孫權,孫權也不會讓張昭取代,孫權有自己的主見,很少受到張昭的左右。

對於投降曹操這件事情,儘管當時很多人懾於曹操的壓力,以張昭為首的大多數人都勸權投降曹操,孫權儘管猶豫不決,最後還是採納魯肅的建議,聯合劉備,對抗曹操,贏得了赤壁之戰。

孫權為什麼沒有採納張昭投降曹操的建議呢?

小編以為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一,投降不符合孫權的利益。

當時,曹操號稱統帥八十萬大軍下江南,要與孫權「會獵於吳」。孫權江東人士對此「莫不響震失色」。

以張昭為首的一大批官員極力勸說孫權投降曹操,這個時候,魯肅對孫權說:「東吳所有的人都有可以投降曹操。我魯肅也可以投降曹操。我投降曹操後還可以做官,只有我努力,官還會越做越大。要是您投降曹操,還能有今日這般的地位嗎?」

由此堅定了孫權抵抗曹操的決心。

二,主戰有一定的市場。

儘管東吳大多數官員主張投降曹操,但是仍然有人主戰,主戰還有一定的市場。

哪些人主戰呢?以周瑜、魯肅等為代表的的武將主戰!

自古以來,就有文官主和、武將主戰的說法。

為什麼自古以來就有文官主和、武將主戰的說法呢?

對於這一點,《紅樓夢》中人,賈寶玉說得最透徹。

下面是賈寶玉與襲人的一段對話:

賈寶玉說「人誰不死,只要死得好!那些個鬚眉濁物,只知道文死諫,武死戰,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死節。竟何如不死的好!必定有昏君他方諫,他只顧邀名,猛拚一死,將來棄君於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戰,猛拚一死,他只顧圖汗馬之名,將來棄國於何地?所以這皆非正死。」

襲人道:「忠臣良將,出於不得已他才死。」

寶玉道:「那武將不過仗血氣之勇,疏謀少略,他自己無能,送了性命,這難道也是不得已!那文官更不可比武官了,他念兩句書污在心裡,若朝廷少有疵瑕,他就胡談亂勸,只顧他邀忠烈之名,濁氣一湧,即時拚死,這難道也是不得已!還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於天,他不聖不仁,那天也斷不把這萬幾重任與他了。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並不知大義。」

賈寶玉這段話看似胡言亂語,實則是作者借賈寶玉之口,道自己的心聲。

對於投降曹操,對於赤壁之戰,無論是主和或主戰都如賈寶玉所言,存有私心。

一言以蔽之,就是文官為了保命,武將是為了成名。

歷史上主流聲音都是讚揚孫劉聯合,抵抗曹操的。

實際上,歷史上對於赤壁之戰,早有雜音。

為《三國誌》作注的裴松之就說,如果當時孫權採納張昭的建議,投降曹操,國家就會早一天實現統一,百姓就會少遭戰難之苦。

孫權、劉備等人為了一己之私,毀了國家統一大業!

如果孫權、周瑜、魯肅等為了國家統一大業,順應歷史潮流,也許正如裴松之所言,國家會早一天統一,百姓會少遭戰難之苦!

三,怎樣對付曹操屬於外交問題。

孫權不採納張昭投降曹操的建議,並不是孫權違背了孫策的遺言。

是否投降曹操屬於外交、戰爭等範圍,按孫策遺言,屬於「外事」,是周瑜管轄的領域,所以魯肅建議孫權徵召周瑜,聽取周瑜的建議。

孫權採納了魯肅的建議,將在鄱陽湖訓練水兵的周瑜連夜召回。

周瑜主戰,與孫權的想法一致,所以孫權採納了周瑜的建議,並任命周瑜為都督,籌劃、指揮開戰。

綜上所述:孫權不採納張昭的建議,雖然有一定的市場,但是主要是為了一己之私,逆歷史潮流而動,由此毀了國家統一大業!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