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昭是東吳的棟樑之臣,為何他的評價卻不高呢?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張昭是東吳的棟樑之臣,為何他的評價卻不高呢?

三國亂世湧現出了一批著名將領名士,而其中東吳更是人才輩出,東吳自古就有「江東子弟多才俊」的美譽。不管是楚漢時期的霸王項羽、還是三國時期的小霸王孫策皆是出於此地。在孫吳這邊能夠獨當一面的人才也是很多,如周瑜、魯肅、陸遜等等,這些人都是在演義中能夠耳熟能詳的人物,然而歷史上東吳還有一個頂樑柱級別的人物,他就是張昭。為何張昭的名氣不然其他的江東才俊呢?今天三國網小編就和大家聊一聊張昭。

張昭字子布,徐州彭城人。張昭年少時便好學,與琅琊人趙昱、東海人王朗一道聞名又互為友好。張昭成年後曾被舉薦為孝廉,但他認為自己的能力還需要提升,於是推辭掉孝廉這一稱號,繼續潛心鑽研學問。後來適逢東漢末年,為了躲避戰亂,張昭選擇逃往江南,當時孫策在江南割據一方,在聽說張昭來的時候,馬上就找到了他,並且孫策對張昭極為禮遇,就想密友一樣無話不談,之後更是被孫策拜為長史和撫軍中郎將。孫策的領地上幾乎所有重要的事務都由張昭經手,為孫策的初期發展和規劃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不過可惜的是孫策還未能施展其報復,就被人刺殺,臨死前孫策囑托孫權說:「內事托子布,外事全賴公瑾」。這裡的子布說的就是張昭,從這遺言也可以看出孫策對張昭的看重和信任,所以張昭也算的上是托孤大臣了。孫策去世後張昭仍然忠心耿耿的輔佐的孫權,穩定東吳的局勢。

張昭為東吳政權的穩定立下了大功,按理說這樣的重臣肯定會受到重用,然而實際上很多人對他的評價並不好,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赤壁大戰前,張昭曾經勸諫孫權主動投降,是「主和派」的代表人物,對於這種屈辱求和的人物,人們往往輕視。很多人認為張昭是為了名利才選擇投降的,其實不然,從他年輕多次拒絕舉薦就可以看出張昭並不熱衷名利。而且赤壁之戰最後能贏也是由很多因素在裡面的,不以成敗論英雄,不管士氣、軍隊數量,曹操都是壓倒性優勢,單從戰略上分析,張昭的主降其實並沒有錯,主戰其實更傾向於一搏,贏了自然高收益,輸了可就什麼都沒了。而且考慮到江東的眾多百姓,貿然開戰相當於致萬民於水火之中,把這當成他的污點其實真是冤枉他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