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出身中國頂級世家,孔子二十世孫,東漢末年山東曲阜人,建安七子之首,年少聰慧,曾任北海相、太中大夫。
孔融讓梨
公元156年,父親孔宙的朋友帶著一盤梨子,分給孔融七兄弟,四歲的孔融挑了最小的梨子,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吃最小的,大梨應給五位哥哥;而弟弟比我小,我應該讓著他。
註:孔融讓梨的故事是真實的,但其背後真相就令人好奇,而且這種「讓」的思想,其實是儒家規定的道德秩序,影響了中國兩千年。
拋妻棄子
公元196年,孔融被袁紹之子袁譚圍困在北海,雙方對戰數月,城內守兵只剩數百人,形勢緊急,但是孔融卻顧及名士形象,依然故作鎮定,與往常一樣飲酒作詩,直到城破時,孔融才倉促出逃山東,無辜的妻子和孩子卻被拋棄了。
註:可以看出孔融是一位恃才傲物之人,文人誤國的最佳體現。
父母無恩論
孔融被袁譚擊敗後逃往山東,被曹操任命為太中大夫,但他喜歡評論政事,而且言語激烈,曹操對他恨之入骨,只是礙於其是孔子之後,名門望族。公元208年,孔融發表了震驚世人的言論。父母無恩論: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
意為:父親對兒子沒有親情,他生兒子的本意,是為了發洩情慾;母親像瓶子,兒子像瓶子裡的東西,母親生兒子,就像從瓶子裡倒東西出來,東西出來後,兩者就沒什麼關係了。
註:曹操聽後,大喜,終於找到借口殺之。這種言論,就算思想開放的如今,也很難得到認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