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為什麼能得到諸葛亮的器重?他最後的結局究竟如何?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馬謖為什麼能得到諸葛亮的器重?他最後的結局究竟如何?

馬謖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三國網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揮淚斬馬謖歷來都是《三國演義》裡的一個經典橋段,講述的是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時發生的一個悲涼的故事。當時諸葛亮不顧劉備臨終前的勸導,執意重用馬謖,最終導致戰略要地街亭失守,而馬謖本人也被諸葛亮含淚斬殺。那麼,諸葛亮為何非要用馬謖呢?失街亭後,馬謖真的像演義裡所說的那樣被諸葛亮斬了麼?

諸葛亮為什麼要用馬謖?

諸葛亮器重馬謖,從劉備死之前就開始了。不然劉備也不會臨終前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馬謖何德何能,居然能得到諸葛丞相的青睞呢?

首先,馬謖確實有才能。陳壽在《三國誌》描述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在現在來說可以做一名優秀的軍事評論家。馬謖品評起軍事來頭頭是道,這點讓他和諸葛亮有了很多共同話題,以致諸葛亮每次接見他時,他們都可以從白天聊到晚上。馬謖曾做過越嶲郡太守,在諸葛亮平定南中時為其出過「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策略,並取得不錯的效果。這些都讓諸葛亮從心裡覺得馬謖是個人才,是個可造之材。

然後,馬謖的親哥哥馬良不僅是蜀漢的功臣,還與諸葛亮關係很好。馬良的才能在五兄弟之中最優,在家鄉襄陽時就被世人稱讚為「馬氏五常,白眉最良」。歸於劉備之後,馬良還曾隨關羽鎮守荊州,「刮骨療傷」典故里和關羽下棋的就是馬良;夷陵之戰時馬良還招撫來五溪蠻王沙摩柯,助劉備東征。馬良曾在與諸葛亮的一封書信中稱其為「尊兄」,以諸葛亮的地位,自然不是隨便誰都可以用這個稱呼的,由此可見二人關係不一般。有了這層關係,對於故友之弟馬謖,諸葛亮自然要格外關照。

另外,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在建興六年(公元228年),當時五虎將已經死了四個,只有趙雲還在世。這時的蜀國,在人才上可謂青黃不接,急需培養一批年輕的軍事將領。

基於上述主客觀方面的原因,諸葛亮力排眾議,派新秀馬謖來鎮守街亭。諸葛亮素來小心謹慎,而街亭又直接關係到北伐的成敗,因此對於鎮守街亭要地也是深思熟慮過的,為防意外,他還為馬謖制定好了作戰方針,馬謖名義上是領軍作戰,其實也不用怎麼謀劃,直接執行諸葛亮的作戰方案就可以了。這個任務,相比老將趙雲作為疑兵去吸引魏大將軍曹真的主力部隊的任務來說要簡單得多,所以當時諸葛亮認為是不會出什麼差錯的。

失街亭後,馬謖的真實結局

接到鎮守街亭的重任後,馬謖自認為得到了一個施展抱負的機會,紙上談兵終於可以用於實踐中了。可惜在這裡,他的對手是著名將領張郃。張郃打了一輩子仗,實戰經驗極其豐富,張郃以巧變著稱,善於利用戰場上的各種變量,在後三國時期可謂是少有敵手。再加上馬謖自作主張,「違亮節度,舉動失宜」,置諸葛亮的計劃於不顧,最終的結果自然是慘敗。

這就有了《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一幕。這樣一個結局雖慘卻很悲壯,有點英雄的味道。

但是實際上馬謖失敗後的舉動讓人大跌眼鏡。

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三國誌·向朗傳》

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三國誌·馬良傳》

「逃亡」?

「下獄」?

到底怎麼回事?

通過這些隻言片語,我們基本上可以推斷出了馬謖的結局。馬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這是犯了軍法,再加上街亭是戰略要地,馬謖的死罪還要再加一等,馬謖自己犯的罪過自然心裡清楚,螻蟻尚且要貪生,於是他決定畏罪潛逃。這時他想到了向朗。

當時馬謖是丞相參軍,向朗是丞相長史,再加上向朗和馬謖都是襄陽郡宜城縣人,而馬氏兄弟又被向朗「奉為聖人」(《三國誌·廖立傳》:向朗昔奉馬良兄弟,謂為聖人),向朗作為老鄉兼粉絲,自然要幫忙。而這一幫忙把自己也拖下水了,向朗成了知情不報者被免官。

最終馬謖還是被抓獲了,「下獄物故」,最後死在獄中。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