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之死到底是什麼樣的 究竟是死得其所還是另有冤屈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馬謖之死到底是什麼樣的 究竟是死得其所還是另有冤屈

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馬謖之死。

馬謖(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馬良之弟 ,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將領。初以荊州從事身份跟隨劉備入蜀,歷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越嶲太守。司馬光曾評論道:"越巂太守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說明這位馬家小弟還是有一定的真才實學,畢竟三國時期讀書教育並不普及。而漢昭烈皇帝劉備也評論過:"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那麼,馬謖死於街亭之敗究竟是死得其所還是另有冤屈呢。

首先我們回到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率軍征討南蠻,馬謖隨百官送行。諸葛亮回首問馬謖:"雖然我們一起謀劃此事多年,今天請你再一次提出好計劃。"馬謖答道:"南中依恃地形險要和路途遙遠,叛亂不服已經很久。即使我們今天將其擊潰,明天他們還要反叛。目前您正準備集中全國的力量北伐,以對付強賊,叛匪知道國家內部空虛,就會加速反叛。如果將他們全部殺光以除後患,不可能在短期內辦到。用兵作戰的原則,以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以心理戰為上,以短兵相接為下,望您能使其真心歸服。"諸葛亮納其建議,七擒孟獲最終取得平蠻勝利。由此可見,馬謖仁兄不單單只會紙上談兵,更能結合實際情況針對性地給出作戰意見,甚至用現代一點的講法,還可能學習過心理學。

時間回到建興六年(228年),馬謖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因違背諸葛亮作戰指令,而導致街亭失守,撤軍後被諸葛亮斬首。那麼這裡我們就要分析分析了,諸葛亮一向以嚴治軍,而馬謖跟隨在其左右那麼多年不可能不知道這點,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馬謖竟敢違背諸葛亮的作戰指示而堅持自己的作戰命令呢,不急我們從頭回顧一下街亭之戰。

翻看《三國演義》和《三國誌》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張郃在街亭山下斷水,山上的馬謖為什麼不依仗地理優勢下山與張郃決戰呢,換句話說為什麼馬謖就失敗了呢?

這要從馬謖抵達街亭說起,一來到街亭看到地形熟讀兵法的馬謖,更善於利用地形,整個街亭處於平地,而通過街亭的道路只有南山腳下的一條不大的官道,馬謖稍作思考:蜀軍中最大的優勢便是諸葛亮發明的諸葛連弩,是種遠距離作戰兵器,而街亭的地形就完全適合諸葛連弩的發揮,以及最大程度打擊敵人。只要把營寨安於南山,留給張郃的便只有兩種情況:一、魏軍功山以求通過街亭,而山路崎嶇大部隊施展不開,蜀軍便可居高臨下利用諸葛連弩射殺魏軍。二、魏軍不攻直接通過官道直撲街亭,則馬謖軍全軍出擊與街亭守軍前後夾擊,魏軍休亦。

而馬謖也忽略了一點:南山對於敵人是易守難攻,對於自己也是下山不易。且南山另外一個地形特點便是通往馬謖大營的是條兩面都是斜坡的山路。張郃一來到便看出其中貓膩,斷了馬謖水源,便把大軍佈置在山路兩旁斜坡中靜靜等待馬謖軍隊因水源斷絕而主動出擊,可想而知就一條山路,馬謖的部隊同樣施展不開,只能被動挨打,豈有不敗之理。

街亭一敗整個蜀漢大軍陷入被動,諸葛亮也只能選擇撤退,第一次轟轟烈烈的北伐,因為馬謖錯誤的作戰指令宣佈失敗。

縱觀馬謖生平參與的作戰:一、平南蠻,未參與只是給出自己的見解,諸葛亮親率大軍實施獲得成功。二、街亭之戰,自己給自己做出作戰計劃,但僅從自己角度進行分析而未從敵軍角度分析張郃應該如何進攻自己導致街亭慘敗。但並不能因此斬了馬謖,當時蜀漢偏居一隅不論人口、部隊或是人才都位居末尾,更應該注重人才培養和鍛煉。真正的問題在於諸葛亮並不能及時明白一個道理:當時的馬謖更適合於一名軍事參謀而非一名軍事主官,且並未經歷過戰場洗禮的馬謖也不可能成為一名合格的軍事主官。且剛從街亭之戰失敗,經過血和淚洗禮的馬謖更應該得到諒解,此後的馬謖才真正意義上算是成才。

因此,不應該把北伐的失利過多歸咎馬謖身上,諸葛亮更應該從中看到蜀中真正問題:如何培養人才。至此,對於馬謖更多的惋惜。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